第25章 我三岁,初识席字诀(2 / 10)

加入书签

>

这种神秘的感觉,如同山雾般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每当夜深人静,我躺在床上,听着窗外蟋蟀的鸣唱,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向这个未解之谜:老矮子口中的米糕屑,是否真的化作了开窍的钥匙?

家父从未言明自己懂得心灵丝语推演术,可平日里他拨弄算盘的模样,却总透着几分神秘。

那把老算盘是用檀木制成,长约一尺八寸,宽七寸,边角已被磨得圆润,算珠是紫檀木镶嵌铜芯,碰撞时发出的声响清脆而悠远,“噼啪“声中带着一种跨越岁月的厚重感,仿佛能穿透时空,与百年前的账房先生对话。

在我们老家,算盘可不是寻常的计算工具。

于懂行之人手中,它能沟通阴阳、断吉凶,与道家占筮之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村西头的胡瞎子就常说,午夜子时将算盘倒扣,能听见逝去先人的叹息;

若在算珠上洒些糯米,还能测出家中物品的方位。

据说在很久以前,村里的先辈曾用算盘推演节气变化,预测农事收成,帮助族人度过灾荒。

道光年间的大旱,便是先祖陈敬之用算盘算出“东南有活水“,带领村民挖渠三里,引山泉水灌溉,才保住了半村人的口粮。

那把立下大功的算盘如今供奉在祠堂,算珠上还留着当年先祖汗渍浸出的深色印记。

每逢大旱或洪涝之年,先辈们便聚集在祠堂,以算盘为器,沟通天地,祈求风调雨顺。

他们会在算盘前摆上五谷、清水、艾草,由族中长者念诵《农事占》:“珠动则气行,数定则雨降,三盘合太极,五谷自丰登。“

父亲拨弄算盘时,神情专注而庄重,眼神中透着一丝敬畏,算珠在他指尖上下翻飞,那节奏仿佛暗藏着天地间的韵律——时而疾如骤雨,时而缓若流泉。

偶尔发出的轻微声响,就像在和神秘力量对话,每一次算盘珠子的碰撞,都像是在打破现实与未知世界之间的一层薄纱,隐隐约约能窥探到一些神秘的影子。

待我长到七岁,父亲传授我珠算时,我才知晓,他所用的算法名为“腩襟来的算盘“。

这名字源自一本泛黄的手抄本,据说这算法传承自古老的道家秘术,能在计算中窥见天机,每一个数字的拨动,都蕴含着对天地大道的感悟——“一为太极,二为两仪,三为三才,四为四象“,父亲边教边解释,“算珠的上下,对应天地阴阳,档位的前后,象征古今流转“。

父亲说,这算盘上的每一颗珠子,都代表着一种力量,天盘的珠子属阳,地盘的珠子属阴,只有心怀敬畏,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奥秘。

他还告诉我,在拨动算珠时,要用心去感受,仿佛与天地同频,方能领悟其中真谛——就像农夫感知墒情,渔人辨别水流,珠算的要义不在手而在心。

那天,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工地上,碎石闪烁着点点光芒,宛如镶嵌在大地上的星辰。

石英石反射出刺眼的亮斑,云母片则泛着柔和的珠光,连最普通的石灰石都在光影中显露出细密的纹理,仿佛大地将珍藏的珠宝都铺陈开来。

我也在工地上玩耍,对于大人们的闲言碎语,我并不在意——他们无非是重复着“老矮子撞了邪“或“祖上显灵“之类的猜测,这些话远不如石缝里的蚂蚁搬家有趣。

我一门心思全放在碎石上刻画那个“席“字,这是三天前父亲教我的第一个字,他说:“记住这个字,就像记住自家的门槛。“

我深知,若当天不反复练习,这个字很快就会从我的记忆中消失,就像清晨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转瞬即逝。

孩童的记忆如同筛子,能留住的往往是最触动心弦的片段,而这个结构复杂的字,却像生了根的种子,在我脑海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在我小小的心中,这个字仿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