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豆腐堰,二十四亩大小的方塘(7 / 10)
,标注着二十八星宿的位置,试图从天象中找到与豆腐堰的联系。
观测台上,摆放着他收集的各种石头、羽毛和植物标本:有堰边捡到的带花纹的鹅卵石,有白鹭掉落的羽毛,有能治咳嗽的水芹菜,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回忆;
他常常在这里一坐就是整夜,望着星空和水面,看着斗转星移,看着水面的雾气聚散,思考着天地间的奥秘,直到第一缕阳光照在水面上才起身。
他会查阅村里流传下来的古老典籍,那本被虫蛀了边角的《忧乐沟志》是他的最爱,里面记载着本地的山川河流、奇闻异事;
他希望能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到解开谜团的线索;
他发现一本古老的地方志中提到,豆腐堰在百年前曾是一处祭祀水神的圣地,堰边曾有过祠堂,后来毁于战火,只留下几块刻着水波纹的基石,这让他对豆腐堰的神秘色彩更加着迷。
他开始四处走访,向村里的老人打听关于豆腐堰的传说,收集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七十岁的赵大爷说,他小时候见过堰里的“水神显灵“——有一年山洪暴发,眼看就要漫过堰堤淹了村子,突然从堰里升起一股水柱,将洪水挡了回去,水退之后,堰边多了几块新的巨石;
五十岁的周大婶说,她母亲曾在堰边捡到过一块会发光的玉佩,戴在身上治好了多年的咳疾,后来玉佩又莫名其妙地不见了,像是被水神收了回去。
他将这些故事整理成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篇章,讲给村里的孩子们听,孩子们听得入迷,小脸蛋被太阳晒得通红,眼睛瞪得圆圆的,追问着“后来呢““水神长什么样“
在讲述的过程中,他自己也仿佛重新经历了那些神秘的故事,对豆腐堰的敬畏之情也愈发深厚;
他还会带着孩子们在堰边观察自然,教他们如何辨别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哪些水草可以喂猪,哪些鱼是益虫,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随着时间推移,老矮子的执着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
村里的孩童们追着他问神灵的故事,书包里带着他画的堰塘图;
年轻人开始跟着他夜探豆腐堰,带着火把和绳索,却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从不惊扰水中的生灵;
曾经被视作禁地的水域,如今成了村里最热闹的所在。
有人在岸边搭建了凉亭,用的是石场废弃的边角料,四根柱子上刻着老矮子写的“敬水““惜福“等字;
有人将自家的灯笼挂在果树枝头,红的、绿的、圆的、方的,为夜晚增添一抹暖色,也方便晚归的人照路;
老矮子也不再是那个被嘲笑的痴儿,他成了豆腐堰传说的守护者,成了连接现实与神秘的纽带。
他会给孩子们讲述自己在豆腐堰的奇遇,教他们观察水面的变化——波纹的方向能判断风向,水色的深浅能知道天气,感受自然的神奇;
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和好奇,心中种下了探索未知的种子。
他还组织村里的年轻人成立了一个“豆腐堰探秘小组“,一共十二个人,有读过书的年轻人,有经验丰富的老农,还有擅长木工的巧匠;
他们定期在堰边进行观察和研究,分享彼此的发现和心得:有人负责记录水位变化,用竹竿刻上刻度插在岸边;
有人负责观察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开花结果的时间;
有人负责绘制堰塘的地形图,标注水深和水底的地形。
他们一起制作了简单的测量工具,用竹筒做的量水器,用丝线和铅坠做的测深绳,记录水位的变化,研究不同天气下豆腐堰的现象;
在一次暴雨过后,他们发现豆腐堰的水变得格外清澈,水底的石头和水草都清晰可见,连最深的地方都能看到底,这一发现让大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