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豆腐堰,二十四亩大小的方塘(6 / 10)

加入书签

直到将女子送至村口的老槐树下,树影婆娑如伞,老矮子才拱手作别,动作带着石匠特有的郑重;

转身时,衣角扫落了槐树上的几片花瓣,那是晚开的槐花,带着淡淡的香;

花瓣随风飘落,如同他们短暂而美好的相遇,在记忆中留下一抹淡淡的痕迹;

老矮子望着女子离去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才转身往回走,脚步轻快了许多,心中泛起一丝莫名的触动,仿佛有什么东西悄然改变了。

回到家中,他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明月,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画着格子,久久无法入眠,满脑子都是刚才的相遇,女子的言行举止都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却没有半分逾矩的念头,只觉得自己做了件该做的事,像修好一块有裂痕的石料那样踏实。

那夜之后,豆腐堰在老矮子眼中彻底变了模样;

每当他潜入水中,总觉得有一双温柔的眼睛在水波深处凝视,让他划水的动作更加轻柔;

每当他躺在岸边休憩,微风拂过脸颊,都像是有人在耳边低语,说着堰塘的秘密;

窗台上那片神秘的黑羽,是他第二天在堰边捡到的,不知是哪种鸟的羽毛,油亮光滑,被他用红绸仔细包裹,藏在枕头下,仿佛是打开某个秘密的钥匙。

他开始在深夜里记录每一次奇异的现象:初三的月牙下,水面浮现出莲花状的涟漪,一圈套一圈,久久不散;

月圆之夜,塘中央升起的薄雾中,隐约可见模糊的身影,像是有人在水中起舞;

雨后的清晨,岸边的石头上会出现奇怪的水痕,组成看不懂的图案;

他还会在岸边的石头上刻下自己的疑惑和猜想,“为何堰水冬暖夏凉“、“水底的亮光从何而来“,试图从这些蛛丝马迹中找到答案;

每一道刻痕,都是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神秘力量的追寻。

他会将每天的观察记录整理成册,用木炭在粗糙的桑皮纸上认真书写,虽然字迹并不工整,笔画时而歪斜,却饱含虔诚;

册子的封面上,他用朱砂画了一个简单的堰塘图案,旁边写着“豆腐堰记“四个字;

他还会在记录册上绘制一些简单的插图,用炭笔勾勒出涟漪的形状、雾气的变化,描绘他所见到的奇异景象;

他常常对着记录册发呆,手指抚过字迹,思考着这些现象背后的意义,仿佛在与古人对话,试图解开千年的谜团。

他开始查阅各种古籍,村里的老秀才家有几本泛黄的线装书,记载着本地的风土人情,他便借来看,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请教老秀才;

希望能找到与豆腐堰相关的记载,哪怕只有只言片语,他也如获至宝,认真地记录下来;

他走访村里的每一位老人,提着自己打的石制烟嘴当礼物,倾听他们口中关于豆腐堰的传说,将这些零散的故事拼凑在一起,试图还原豆腐堰的神秘过往;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对这片水域的感情越来越深,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游泳的地方,更像是一个充满秘密的宝库,等待着他去挖掘。

豆腐堰的神秘传说在老矮子的探索中愈发丰满;

村民们说,每逢大旱,只要在堰边摆上豆腐贡品——必须是用堰水做的豆腐,次日必降甘霖,光绪年间大旱三年,就是靠着这法子才保住了半个村子;

月圆之夜,若凝神细听,能听到水下传来古琴声,清越悠扬,那是守护这片水域的神灵在弹奏,有缘人还能听到琴音里的故事。

老矮子将这些故事一一记录在泛黄的宣纸上,字迹虽显笨拙,笔画却格外用力,墨色深得快要透纸,饱含虔诚;

他还在堰边搭建了一座简易的观测台,用四根粗壮的竹篙当柱子,上面铺着木板,用竹篾编织的星图挂在横梁上,那是他照着老秀才家的《步天歌》画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