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龙入海虎归山(2 / 4)
门虚掩着,推开门的一瞬,她怔住了。
二十多个孩子围坐在空旷的舞台上,年龄从六岁到十五岁不等,有的坐着轮椅,有的耳朵上戴着助听器,还有一个女孩双手缠着绷带??听说是火灾中为救弟弟烧伤的。他们中间站着一个男孩,正用竹棒敲击地板,发出规律的节奏。
“这是第三幕,”男孩说,“风来了,树叶动了,鸟要飞了。”
孩子们闭着眼,脸上浮现笑意。有人开始模仿鸟鸣,有人轻轻摆动身体,仿佛真的看见了林间的晨光。
范琳站在角落,屏息凝神。这不像排练,更像一场集体的梦境。
一曲终了,孩子们睁开眼,才发现多了个陌生人。
“你是谁?”那个敲竹棒的男孩问。
“我是来看戏的。”范琳轻声答。
“那你听得见春天吗?”女孩问,声音清脆。
范琳鼻子一酸。她蹲下身:“我在找一个人。她教会别人用耳朵看世界。你们知道她吗?”
孩子们沉默片刻,然后齐声说:“苏奶奶。”
那天夜里,范琳翻出录音机,把刚才的场景录了下来。她忽然明白,苏宁为什么要把新项目命名为《春天再来时》??不是怀旧,而是传承。苏文清当年做的,正是她现在想做的事:让那些被忽视的人,拥有讲述的权利。
接下来的日子,她开始走访镇上居民,收集苏文清的往事。有人说她脾气古怪,从不让记者进礼堂;有人说她临终前还在剪一部没人看过的纪录片;还有人说,她最后三个月,每天都在教孩子们写剧本,哪怕他们不识字。
“她让我们画声音。”一个失聪的女孩用手语告诉范琳,由老师翻译,“她说,尖叫是红色的,笑声是黄色的,沉默是蓝色的。”
范琳把这些话记在本子上,心跳加快。她意识到,苏文清早已实践了“影视编辑器”的终极理念??不是技术,而是唤醒。真正的系统,从来不在代码里,而在人心深处被点燃的那一簇火。
一周后,她召集孩子们开会。
“我想拍一部电影,”她说,“讲一个老导演和一群孩子排戏的故事。你们愿意参与吗?”
孩子们面面相觑。那个敲竹棒的男孩问:“我们会说话吗?还是只能演?”
“你们说什么,我就拍什么。”范琳说,“哪怕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声咳嗽,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最好的表演。”
最终,十二个孩子报名加入。范琳给他们每人发了一支录音笔,要求他们每天录下自己听到的最特别的声音。有人录了雨滴敲铁皮屋顶的节奏,有人录了奶奶煮粥时锅盖跳动的声响,还有一个孩子录了自己心跳的声音:“我觉得它在唱歌。”
她将这些声音整理成一条条音轨,作为电影的情感骨架。与此同时,她开始重建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