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龙入海虎归山(3 / 4)
文清最后排的那出戏??《春天再来时》。剧本早已遗失,只能靠孩子们零碎的记忆拼凑。有人记得第一句台词是“土里有梦”,有人说结尾是大家一起种下一棵树。
范琳决定不补全剧本。她要让电影呈现“incomplete”的状态??就像人生,从不完满,却因此真实。
拍摄启动那天,礼堂外下起了小雨。范琳没有打伞,任雨水打湿头发。她让摄像机架在舞台中央,三百六十度旋转,捕捉每一个孩子的表情、动作、呼吸。没有灯光设计,没有美术置景,只有他们手中的道具??一只破风筝、半截蜡笔、一张泛黄的照片。
第一场戏,是孩子们第一次见“林晚”(由范琳亲自出演)的场景。
她拄着拐杖走进礼堂,脚步缓慢,咳嗽两声。孩子们围上来,好奇地看着她。
“你们相信春天会再来吗?”她问。
一片沉默。
然后,那个失聪的女孩举起手,用手语说:“我相信。因为我梦见它了。”
范琳看着她,忽然泪流满面。这一幕没有重拍,直接通过。
接下来的拍摄异常顺利,却又充满意外。有一天,孩子们突然自发排练起一段从未写进剧本的戏??讲的是一个孩子梦见自己飞起来,穿过云层,看见大地开满鲜花。他们用身体拼出翅膀的形状,用口哨模拟风声,用脚踩地打出雷鸣。
范琳立刻喊停所有人:“这就是高潮戏。不用改,就这样。”
她想起《听见光》里的那句话:“有些时刻,最震撼的声音,就是寂静本身。”而现在她懂得,有些画面,最美的部分,恰恰是计划之外的失控。
一个月后,主体拍摄完成。范琳带着素材回到城市,苏宁已在工作室等她。
“你瘦了。”他接过硬盘,眉头微皱。
“可心满了。”她笑。
后期制作再次启用“影视编辑器”。系统分析了上千小时的原始录音与影像,生成了五种剪辑方案。第一种强调戏剧冲突,第二种突出怀旧情绪,第三种走实验路线,完全去除对白……但当第四种方案出现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那是一个极简版本:全片以声音为主线,画面大部分时间是黑屏或模糊光影,唯有孩子们的声音清晰可辨。观众必须依靠听觉构建故事,如同盲人观影。
“这才是它想要的。”苏宁低声说。
范琳点头。她删掉了所有多余的配乐,保留了最原始的环境音??雨声、脚步、呼吸、笑声、咳嗽,甚至胶片转动的沙沙声。影片最后一分钟,画面彻底黑下,只剩一段录音缓缓响起:
“我是林晚。今年七十岁,医生说我还有三个月。但我一点都不怕。因为我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我的声音就不会消失。而你们,就是我的回声。”
录音结束,屏幕亮起一行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