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写书收集的资料(5 / 10)
俎》云:“蔽齐,出波斯国,拂林呼为玕勃梨他。
长一丈余,围一尺许。
皮色青薄而极光净,叶似阿魏,每三叶生于条端,无花实。
西域人常八月伐之,至腊月,更抽薪条,极滋茂。
若不剪除,反枯死。
七月断其枝,有黄汁,其状如蜜,微有香气,入药疗病。”
[[7]]
无食子波斯语uzak的汉译,原产于波斯、亚美尼亚、叙利亚和小亚细亚等地,唐时传入中国。
无食子内含百分之七十单宁酸,古代用于医药、工艺及鞣皮制革等。
《酉阳杂俎》云:“无石子,出波斯国,波斯呼为摩贼。
树长六七丈,围八九尺,叶似桃叶而长。
三月开花,白色,花心微红。
子圆如弹丸,初青,熟乃黄白。
虫食成孔者正熟,皮无孔者入药用。”
[[8]]
八担仁原产于波斯,唐时传入中国,名为“婆淡”
。
《酉阳杂俎》云:“偏桃,出波斯国,波斯国呼为婆淡树。
长五六丈,围四五尺。
叶似桃而阔大,三月开花,白色。
花落结实,状如桃子而形偏,胡谓之偏桃。
其肉苦涩不可啖,核中仁甘甜,西域诸国并珍之。”
[[9]]
波斯枣原产于波斯,唐时传入中国。
段成式据波斯语xuran译为“窟莽”
,宋代译为“纥莽”
。
《酉阳杂俎》称波斯枣“树长三四丈,围五六尺,叶似土藤。
不凋。
二月生华,状如蕉华,有两甲。
渐渐开罅,中有十余房,子长二寸,黄白色,有核,熟则子黑,状类干枣,味甘如饴,可食。”
[[10]]《岭表异录》载:“广州有一种波斯枣,木无旁枝,直耸三四丈,至巅四向,其生十余枝,叶如棕榈,彼土人呼为海棕木,年一着子,每朵约三二十颗,都类北方青枣,但小耳。”
[[11]]
莳萝波斯语zira的汉译,原产于波斯,又名小茴香,葛缕子,唐宋时由陆路和海路分别传入中国。
陈藏器《本草拾遗》称莳萝出佛哲,李珣《海药本草》称莳罗出马来亚之波斯。
宋代时,苏颂《本草图经》记载此种植物已生长于我国岭南。
齐墩波斯语zeitun的汉译,即橄榄,原产于波斯、叙利亚一带,唐时传入中国。
《酉阳杂俎》云:“齐墩树,出波斯国,亦出拂林国,……树长二三丈,皮青白,花似柚,极芳香。
子似杨桃,五月熟,西域人压为油,以煮饼果,如中国之用巨胜也。”
[[12]]
阿勃参叙利亚语apursaa的汉译,原产于阿拉伯南部,移植至巴勒斯坦一带,唐时传入中国。
《酉阳杂俎》云:“阿勃参,出佛林国,长一丈余,皮色青白、叶细,两两相对。
花似蔓青,正黄。
子似胡椒,赤色。
斫其枝,汁如油,以涂疥癣,无不瘥者,其油极贵,价重于金。”
[[13]]
芦荟阿拉伯语aa或alwa的汉译,为非洲特产,尤以索科特拉岛(tra)最为着名,唐时由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传入中国。
李珣曰:“芦荟生波斯国,状似黑锡,乃树脂也”
。
[[14]]《诸蕃志》曰:“芦荟出大食奴发国,草属也。
其状如鱼尾,土人采而以玉器捣研之,熬而成膏,置诸皮袋中,名曰芦荟。”
[[15]]
指甲花又名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