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写书收集的资料(6 / 10)

加入书签

蒳,阿拉伯语hna的汉译,原产于波斯,宋时传入中国。

段公路《北户录》云:“指甲花,细白色,绝芳香,今蕃人种之,但未详其名也。

又耶悉弭花,白末莉花,皆波斯移植中夏。”

[[16]]宋时阿拉伯人用此花制成染指甲颜料,《癸辛杂识续集》云:“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

初染色淡,连染次,其色若胭指,洗涤不去,可经旬,直到退甲,方渐去之。

或云此亦守宫之法,非也。

今回回妇人多喜此,或以染手并猫狗为戏。”

[[17]]

阿魏波斯语angnyan的汉译,原产于波斯和乌浒河、阿刺海和里海东岸诸地。

可作蔬菜、调味品和药物,助消化、健胃,治皮肤红种。

其根为“回回茶饭”

所用香料之一,味辛温,主杀虫,去臭,淹羊肉香味甚美。

[[18]]中国史书《隋书》、《旧唐书》、《酉阳杂俎》、《诸蕃志》均载此种植物。

胡芦巴阿拉伯语huba的汉译,原产于波斯、美索不达米亚沙漠和西亚,野生,药材用,宋时传入中国南方各省。

掌禹锡《本草》载此植物已成功栽种于广东和贵州。

《本草图经》云:“今出广州,或云种出海南诸番,船客将种莳于岭外,亦生,然不及番中来者真好。”

[[19]]

押不花阿拉伯语yabruh或abruh的汉译,原产于亚洲西部,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

首见于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称之为曼陀罗花,茄科,一年生有毒草本,夏秋开花,花冠呈漏斗状,白色。

宋代时,我国中医已用押不花治咳逆气喘、胃疼等病。

[[20]]

婆罗德梵语bhataka、波斯语bdur及阿拉伯语bdur的汉译,原产于印度、南洋群岛、菲律宾及澳大利亚北部,宋时由海路传入中国。

婆罗德“树似中华柳树,子如蓖麻子,方家少用之。”

此树果被用于制墨水及染发之用,果皮可染棉花。

[[21]]

从这一时期保留下来的各种农业史料来看,唐宋时期由阿拉伯民族引进、输入到我国的农业新品种,几乎含盖了海外农业种类的各个领域,尤以经济性作物和实用性作物为多。

这些新的农业品种,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园艺花卉、工艺产品的种类,而且也促进了农业、园艺业、工艺制造业及医药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一些新品种具有多种用途,因而便很快在我国安家落户,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必需品,对我国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过很大影响。

美国东方学家劳费尔(bufer)对于中国的此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中国人的经济政策有远大眼光,采纳许多有用的外国植物以为己用,并把它们并入自己完整的农业系统中去,这是值得我国钦佩的。”

[[22]]

二、珍贵药材品种的引进与传入

唐宋时期,中国和阿拉伯在医药学方面的交流也很密切。

随着唐代我国对外医学交流的重心由印度逐步转向阿拉伯,许多珍贵的阿拉伯药材品种也随着回回民族的来华而传入到我国,中国史籍中也出现了许多有关医药的记载。

[[23]]从汉文史料的记载来看,这一时期输入到我国的药材业,矿物有绿盐、石硫黄、密陀僧等;植物有乳香、没药、沉香、木香、砂仁、诃黎勒、芦荟、琥珀、乌香、底野迦、补骨脂、荜拨、苏合香等;动物有象牙、腽肭脐、牛黄、犀角、狗宝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