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全民反思(5 / 6)

加入书签

多于理解共情时,任何有吸引力的课外兴趣都可能演变为亲子冲突的焦点和孩子逃避现实的出口。

核心问题往往在于关系的质量,而非读物本身。”

一位教育学博士在主流媒体撰文,视角更为宏观:

“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简单归咎于某一文化产品,反映了部分家长教育思维的‘外包化’倾向——即期望外部环境绝对‘纯净’以替代自身深入、复杂的教育责任。

健康的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自律能力与媒介素养,使其能够辨别、选择、消化各类信息。

‘堵’永远不如‘疏’,构建孩子内心的‘免疫系统’,远比试图创造一个无菌的‘文化真空’更为根本和有效。”

一位儿童临床心理医生通过案例分享的方式委婉点明:

“在我的咨询中,很多被家长认为是‘沉迷小说导致问题’的孩子,其深层原因往往是学业挫败感、同伴关系压力或家庭内部张力。

文学作品有时只是他们暂时缓解焦虑的‘避风港’,或者其问题行为的一个‘显性表现’。

直接禁书往往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切断了解孩子真实困境的线索。

真正需要干预的,是那个驱使孩子‘逃’进书里的现实困境,而这通常需要家庭环境的调整作为。”

随着这些专家的下场,这场原本针对《龙族》的声讨和抗议,渐渐演变成了对青少年教育理念、亲子关系乃至代际沟通方式的全民性反思。

网络舆论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图景。

一些非专业人士,和之前在话题下理智讨论的家长,也纷纷开始表自己的意见。

一位自称是“7o后”

母亲的网友的言获得了高赞,她写道:

“看了那位妈妈的控诉,我反而有点理解她儿子了。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看心如女士的言情小说,看《西游记》电视剧,也被说过‘不务正业’。

关键不是书本身,而是度。

我儿子也看《龙族》,我们会一起讨论路明非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个衰仔,诺诺是不是真的喜欢凯撒。

这反而成了我们母子间很难得的话题。

把一切问题推给一本书,是不是有点太省心了?孩子锁上门之前,我们是不是先关上了倾听的耳朵?”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留言则显得更为理性,他从教育实践角度分析:

“在我的教学经验里,能沉迷于一部具有一定文学性和思想深度的作品的孩子,往往内心世界更为丰富敏感。

成绩下滑是表象,根源可能是初二陡然增加的学业压力、同伴比较带来的自卑感,或是与父母沟通不畅的孤独感。

《龙族》里的‘血之哀’恰恰可能成了他情绪的出口。

粗暴地禁止,等于否定了他的情感寄托,只会加剧对抗。

聪明的做法,是借此了解他的困惑,甚至将书中元素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比如鼓励他分析人物弧光或世界观架构,锻炼思辨和表达能力。”

一位自称是“前网瘾少年”

,如今已成家立业的网友的分享尤为真切:

“我太有言权了。

当年我沉迷网游,我妈觉得是天塌了。

但现在我明白了,那是因为我在现实里成绩普通,缺乏认可,只有在游戏里才能找到价值和兄弟情谊。

后来我爸试着跟我学打游戏,而不是一味骂我,关系缓和后,我反而自己能把握分寸了。

那个撕书的妈妈,您撕掉的可能是孩子心里最后一点快乐和寄托。

他跟您大吵大闹,不是在扞卫一本书,是在扞卫自己选择喜欢什么的权利啊。”

一位年轻的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评论道:

“从专业角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