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吾以救世也(6 / 7)
随之而来,表弟让我看子产,难道是因为他敢于打破成规选拔人才?
应该不会这么简单吧?
接着往下看。
【铸刑鼎。】
就是将法条刻在鼎上面公示天下。
从此官吏判案必须依照刑鼎上的法条,否则就属于违法执法。
而百姓只要不违反刑鼎上的规定,就不算犯罪。
一开始朱标并没有察觉到有什么问题。
大明律也早早就刊印天下,既是对百姓的震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约束官吏的行为。
很简单,如果天下人都不知法,那官吏还不是想怎么判就怎么判。
如此一来岂不是天下大乱。
明法纪、严规矩,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实在没什么可说道的。
可是很快他就发现,事情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史书上明确说,子产铸刑鼎之后,遭到了天下人的批判和反对。
而且反对声很大,代表性反对者就是叔向。
叔向可不是普通人,他是当时有名的贤臣能臣。
对外维护晋国的霸权,对内维护中央权威,亲弟弟贪墨都能大义灭亲。
其名声还要压晏婴一头。
就是这样一位贤能之臣,带头反对铸刑鼎。
还数次写信劝告痛斥子产,认为铸刑鼎会导致:
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
大意是百姓知道法条之后,就不害怕官吏权贵了。
子产对此的反击是,贵族利用法律肆意妄为,对下侵害百姓,对上架空中央。
而且因为法条不明,导致商人不敢来经商,致使郑国愈加贫穷。
他铸刑鼎是为了限制地方贵族的权力,维护中央朝廷的权威。
明确了权力和义务,百姓的利益得到了维护,商人也敢来郑国经商了。
‘吾以救世也!’
看到这里,朱标终于意识到,事情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天下人都反对铸刑鼎,反对公开法条,这说明什么?
说明以前的律法是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