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吾以救世也(5 / 7)

加入书签

sp; 在后人看来,这不是最基本的遴选官吏的方式吗?有什么好说道的。

    但朱标却没有这么想。

    在春秋那个讲究血统的年代,当官看的不是能力,而是和当权者血缘关系的远近。

    血缘关系近的就能当大官,远的当小官,没有血缘关系的就是庶民。

    ‘选贤任能’堪称是打破成规。

    关键是‘愿闻庶人议政’。

    什么叫庶人?

    就是普通人,和当权者没有血缘关系,没有政治地位的‘野人’。

    子路竟然允许他们讨论国家大事,让他们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

    这完全是打破成规的做法。

    提起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谁?

    秦国的军功爵制,不看出身地位,只看军功授予爵位。

    然而朱标没有想到,原来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人这么做了。

    仔细回想春秋时期的几次大变革,皆未触及到一点,那就是人才选拔。

    贵族的子孙永远是贵族,官吏皆贵族之后。

    普通人永远是普通人,是没有资格当官的。

    子产的变革,是第一个在这方面做出改变的。

    普通人,只要有能力,也一样可以做官。

    什么叫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这就是。

    什么叫打破成规?这就是。

    这其中的意义,不亚于孔子‘有教无类’。

    难怪孔夫子对子产的赞誉如此之高,难怪表弟特意让我研究他的经历。

    果然是一位被大家忽略的变法大家。

    他继承了先贤变革的精华,又做出了开创性的建设,为后人提供了参考。

    可谓是承前启后啊。

    只可惜郑国实在太弱小了,即便有子产这样的大贤主政,也难以扭转大局。

    回头想想,他的名声不大,大概率也是被郑国拖累了。

    如果给他换到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国家,或许情况就不一样了。

    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不过另一个疑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