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吾以救世也(7 / 7)
公开的。
这时马钰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再次浮现在他脑海里。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难道当时的人都抱着这种思想,所以不愿意公开法律?
想到这里,他再也坐不住了。
再次下令,让东宫的史官翻找子产时期的历史情况,翻阅华夏律法的发展过程。
虽然没有搜索引擎,但在五六位史官十几位书吏的努力下,几个时辰后朱标想要的东西就被翻了出来。
此时已经三更时分,可朱标丝毫没有睡意。
拿到资料就翻阅起来。
先是子产时期的历史情况,根据左传记载:
“议事以制,不为刑辟。”
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固定法条,如何判罚全凭贵族商量着来。
他们说怎么判,就怎么判。
子产铸刑鼎,就相当于是剥夺了贵族的量刑权,将制定法律的权力收归中央。
贵族再也没有办法和以前那样,随心意判决案件。
所以贵族官吏群体才会如此反对铸刑鼎。
叔向才会痛斥: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就连对子产非常尊重的孔子,都批判说: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汉书·刑法志记载,当时权贵对铸刑鼎的直接态度是:
昔吾以法为刃,割民如刍狗;今刃显于市,吾何以割之?
看到这里,朱标终于明白,子产铸刑鼎代表着什么。
同时也明白了,马钰为何让他看子产的经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