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2章 人事清场旧部外调(2 / 3)
短短几句,陈绍东的肩线明显松了一寸。
他不是不懂,只是不甘。
一省书记和省长之间的分歧,本该在磨合中慢慢“打圆”
,可改革的时钟不等人。
李一凡起身,拍了拍他的肩:“岭州要往前,情面只能靠后。
你若愿意,就把这份‘人情’做成‘人事’。”
午后两点,透明窗页出现一条“任前公示·干部交流”
信息流,版式和以往相同:姓名、去向、岗位说明、任前谈话时间、群众留言入口。
评论区并不喧哗,最多的两条是:“愿你们在新岗位把活干好”
“人走机制在”
。
媒体用了比过去更克制的标题,林允儿把《观察》栏目的一句话写得很直白:“把位置让给能跑的人,把台阶留给愿学的人。”
与此同时,“年轻干部补位”
同步推进。
组织部端出“火线观察期”
名单——三十人,来自湾南、岭北、岭海、桂浦四市,半数出自“以查促建”
教官团与“透明窗”
一线。
名单不写“后门”
,写“证据”
:谁在地铁救盘抓出坐席代签,谁在智造样本线内改流程,谁在“群众连线”
夜里接一百二十通电话。
只认事实,不认堂口。
下午四点半,省委招待厅临时架起两块“无影墙”
——“干部画像墙”
和“群众签名墙”
。
画像墙上,三十位候补干部的“项目编号—里程碑—绩效截帧”
被拼成一个大矩阵;签名墙上,群众代表把“已见证”
的签名一笔笔按上去。
有人问,这是不是作秀。
纪检专班的人笑笑:“作秀也要看账本。
没有编号的秀,是作。”
一句话,把问话的人说住。
最有火候的场景,出现在“任前谈话室”
。
一位即将外调的处级干部进门坐下,声音硬:“书记,我不是不干,我是怕错。
以前错了就……你懂。”
“我懂。”
李一凡把“容错三条”
放到桌面,念得很慢:错要改、改留痕、痕可审;不作为不在容错里,胡作为也不在。
“我们把容错写成制度,不是纵容,是为了让你动起来。”
他顿了顿,“你去外省,是机会;回来,只看你有没有成绩。”
那人眼里有湿意,站起身敬了个礼,很土,但真。
傍晚,广城江风起。
省新闻办的吹风会没有“火药味”
,只有“程序感”
。
组织部、纪检、改、人社四部门轮流答记者问。
有人追问“是否清洗”
,组织部部长微笑:“交流轮岗是常态化制度安排。
岭州的用人标准三句话:看事实、给梯子、留出口。”
鼓点不快,却踏实。
夜色里,机关大楼旁的小路上,两个年轻人蹲在路牙子上吃盒饭,一个是“教官团”
的审计员,一个是从湾南基层提拔的政务值班长。
他们说起新的“火线观察期”
,说起“上墙即考”
的残酷,也说起“被看见”
的喜悦。
那种由内而外的亢奋,不是口号能给的,是舞台给的。
二十二点,“干部信息·观察期一号清单”
上墙。
页四栏:项目清单、里程碑达成、群众回访、代表签字。
次屏是“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