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亡国之象(3 / 4)
朝堂上,再也没有能直言劝谏、纠正君主过错的老臣。
幽王身边,只剩下虢石父、祭公和尹吉甫的儿子尹球这类人。
这些人没什么才能和品德,只知道揣摩上级的心思:见幽王喜欢听奉承话,就挖空心思编造“吉祥的征兆”
;知道幽王贪图享乐,就搜罗奇珍异宝、歌舞艺人来讨他欢心。
幽王被这些人哄得晕头转向,竟然把这三个人提拔为三公,把朝政交给他们打理。
再看那位忠诚正直、敢于进言的司徒张伯友,虽然心怀治国的好办法,想把国家从危难中拯救出来,却因为不擅长迎合讨好,始终得不到幽王的重视,空有一腔报国的志向,最后落得个“建议不被采纳、计谋不被施行”
的下场。
赵叔带眼见幽王听闻奏报后,不仅毫无惊慌之色,反倒悠然传下旨意,只见那旨意说的是,天子的职责以子嗣最为重要,现在天子的后宫空虚,除太子外,再无所出,故命天下诸侯访求四方美色,以便充实后宫。
如此行径,令赵叔带心急如焚,赶忙上表奏陈:“山崩川竭,此乃国家大不祥之兆!
更何况岐山乃是太王兴起迹的根源之地,如今竟生崩塌,这绝非寻常小事,不可等闲视之。
陛下当下务必勤勉政务,关爱百姓,广求贤能之士辅佐朝政,如此或许方能消弭灾祸,将天下大势挽回一二。
在这紧要关头,陛下怎可不将心思放在招揽贤才上,却一门心思只知寻求美女呢?”
幽王听闻这番谏言,脸色顿时一沉,隐隐露出愠怒之色。
虢石父见状,赶忙趁机进奏:“启禀陛下,赵叔带这是危言耸听,还敢讥讽陛下,实在是没安好心。
如今我朝定都于丰镐,此乃奠定千秋万代的稳固基业,如泰山般不可动摇。
那岐山地处偏远,既贫穷又荒蛮,祖宗早就不把它当回事了,就算崩塌了又有什么要紧?又与我王的大业有何干系?赵叔带长久以来便怀有轻慢君主的心思,此次不过是借题挥,大放厥词罢了,还望陛下明察啊!”
幽王本就对赵叔带的谏言心生不满,此刻听了虢石父这番话,更是深信不疑,当即传下旨意,免去赵叔带执大夫的官职,并将他驱逐出镐京。
赵叔带一心直言进谏,却落得如此罢官的下场,虽说心有不甘,却也是在意料之中。
如今心愿已了,臣职已尽,赵叔带不禁心灰意冷,长叹一声:“所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大变已在眉睫,我怎么忍心眼看着我大周王朝也唱起《麦秀》之歌!”
于是当日打点行装,带着子女家眷,离开京城,直往晋国而去。
大夫褒珦,回褒城探亲完毕返回朝中,听闻赵叔带被驱逐的消息,不禁深感惋惜。
他顾不上休息,便急忙入宫,向幽王进谏道:“启禀陛下,微臣听闻岐山地带刚刚生了大地震,现在陛下不安排赈灾事宜,反而听信奸佞谗言,沉迷于女色之中,还罢黜贤良之臣,倘若长此以往,再没有人才愿意为朝廷效命。
国家将日益空虚,江山社稷都难以保全啊!”
幽王听后,顿时勃然大怒,大声斥责褒珦是在危言耸听,故意诋毁君王,当即便下令将褒珦囚禁于狱中。
自那之后,朝中的文武大臣们犹如惊弓之鸟,人人自危,再也无人敢贸然直言劝谏。
那些贤能之士,目睹褒珦的遭遇,深知直言进谏非但无用,反而可能给自己招来灾祸,于是纷纷选择缄口不言。
如此一来,整个朝廷的言路,便如同被巨石堵住的泉眼,彻底断绝。
没了群臣逆耳忠言的约束,幽王愈肆意妄为,将朝政抛诸脑后,一门心思沉溺于寻欢作乐之中,完完全全踏上了昏君的不归路。
朝中大小事务,皆被虢石父等奸佞之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