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李鬼”(1 / 4)
赵老四事件暂时没有调查结果,虽然众人都愤愤不平,但也只能暂时不了了之。
新大棚的建设进展神速,第一批二十亩高标准温室在十二月中旬如期完工。
崭新的镀锌钢管骨架在冬日的阳光下闪着银光,覆盖着透光性极佳的全新棚膜,内部预埋的水肥一体化管道井然有序。
这现代化的景象与旁边老旧的竹木结构大棚形成了鲜明对比。
陈逸飞协助策划的正面宣传也开始悄然发力。
县电视台的农业栏目组受邀来到李家沟,拍摄了草莓脱毒组培、精细化种植管理以及新大棚建设的场景,并对王建安进行了专访。
节目播出后,“李家沟草莓”和“棚鲜生”品牌在县内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这种阳光下的曝光,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保护层,让那些躲在暗处的对手暂时收敛了爪牙。
然而王建安和陈逸飞都清楚,商业竞争的主战场,从来不在田间地头,而在无形的市场与人心。
十二月底,雁县迎来了入冬后的第一场寒潮,北风呼啸,气温骤降。
也正是在这个寒冷的时节,一股来自市场的“寒流”悄然而至。
最先察觉到不对劲的是尹彬。
这天,他从蓉城批发市场回来,脸色不像往常那样轻松。
“建安,批发市场那边,情况有点不对头。”
王建安放下手中的生产报表,示意他坐下细说:“怎么了?是彭县那边又有什么新动作?”
尹彬摇摇头:“不完全是彭县。是市面上突然冒出来一批黄瓜和番茄。
品相看着跟我们棚鲜生的非常像,甚至包装的筐子颜色、样式都差不多,不仔细看根本分不出来。
但价格,比我们的批发价低了将近三成!”
王建安眉头一皱:“三成?品质呢?”
尹彬从随身带的编织袋里拿出几根黄瓜和几个番茄:“我特意买了一些回来。你们看,乍一看,大小均匀,颜色也正。
但仔细看,这黄瓜的刺瘤没那么明显,摸着硬度差一。
番茄看着红,但蒂部有些发青,像是催熟的,闻着香味也淡很多。”
王建安拿起对方的产品,与旁边筐里自家的产品仔细对比。
果然如尹彬所说,外形极具迷惑性,但细节处经不起推敲。
陈逸飞也拿起样品观察,并掰开一小块番茄尝了尝,随即吐出,眉头微蹙:“口感差太多了,汁水少,风味寡淡,酸涩味重。
这应该是用了某些激素催红膨大,追求短期产量和外观,牺牲了品质和风味。”
“对!我问了几个相熟的批发商,他们说这批货也是打着‘无公害’、‘优质大棚菜’的旗号,但来源很杂。
好像是几家小合作社凑起来的,由一个叫什么‘兴农果蔬经销公司’的统一收购、包装和销售。
这个‘兴农公司’听说背景有点复杂,老板是外地人,手段很活络。”
王建安冷哼一声:“李鬼遇到了李逵。这是想鱼目混珠,打价格战,冲击我们的市场。”
陈逸飞放下样品:“这是一种典型的市场跟随和混淆策略。
对方利用了‘棚鲜生’前期建立起来的品质认知和品牌效应。
用低成本、低品质的产品进行仿冒和低价倾销,短期内的确能吸引一部分对价格敏感、辨识能力不强的批发商和消费者,从而挤压我们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
尹彬有些焦急:“那我们怎么办?总不能也跟着降价吧?”
王建安断然否定:“当然不能降价,降价等于承认我们的品质和他们一样,自毁长城。
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品牌和口碑,不能毁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上。
他们要打价格战,我们不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