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新的危机(1 / 4)

加入书签

王建安激动地说:“陈老师,你真是字字珠玑,句句说到了我们的心坎里。

你说的这些,对我们太重要了。

能不能请你多在李家沟待一段时间,帮我们好好梳理一下,制定一个详细的升级方案?”

陈逸飞看了看杨教授,杨教授微笑着点头。

陈逸飞便对王建安说:“王经理,我这次来,就是希望能切实帮到你们。

如果合作社需要,我愿意留下来一段时间,参与你们的规划和改革。”

“太好了,陈老师,太感谢你了!”

他当即决定聘请陈逸飞作为合作社的特别顾问,全面指导企业的管理升级和战略规划。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逸飞深入合作社的每一个环节调研,与各级管理人员和普通社员交谈,查阅各种资料和数据。

他帮助王建安重新梳理了合作社的组织架构,成立了各个部门:

生产部,负责种植、养殖。

营销部,负责销售、品牌。

研发部,与农科院对接,负责技术。

财务部、行政部等初步的职能部门,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汇报关系。

他指导老会计建立了更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成本核算体系。

他还牵头制定了《李家沟合作社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草案)》,明确了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

王建安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与陈逸飞的交流让他感觉每天都在进步。

他越发觉得,引进专业人才,是合作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步。

就在合作社内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管理和技术升级之时,林老板介绍的一位京城客商通过电话联系上了王建安。

对方主要做北方地区的高端水果供应,对李家沟的草莓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尽快安排实地考察,探讨合作可能性。

组织架构的初步梳理,让原本有些混沌的管理职责清晰起来。

张泽安主要负责生产部和财务部的统筹,吴磨贵担起了营销部的重任,张春城作为生产部的核心骨干,专注于种植技术的落实与推广,老会计则在陈逸飞的协助下,努力适应着更规范的财务管理要求。

王建安依然是总经理,把握战略方向,协调各方资源。

他早就知道过去那种依靠个人威信和熟人感情维系的管理方式,在合作社规模小时尚可运转,随着摊子越铺越大,必须依靠制度、流程和数据。

但他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契机来改变,陈逸飞的加盟让他找到了时机。

然而,任何变革都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原有的利益格局。

最先出现不适的是一些老社员,他们习惯了凭经验做事,对于陈逸飞引入的那些“条条框框”颇感束缚。

“建安,这天天要填记录,啥时候浇水、浇了多少,啥时候施肥、施了啥牌子多少量,都要写清楚,太麻烦了!”

一名老人找到王建安抱怨:“我们种了一辈子地,啥时候该干啥,心里还没数吗?弄这些本本有啥用?”

王建安耐心解释:“这不是不信任大家,记录数据,是为了总结经验,找出规律。

比如这次草莓糖度为什么比上次高?

是这次用的肥料更对口,还是那几天气温更合适?

有了记录,我们就能分析出来,以后就能照着最好的方法做,这样才能稳定产出高品质的草莓。

光靠感觉,这次好,下次可能就出问题。”

来人皱着眉头,虽然觉得有道理,但执行起来还是觉得别扭:“理是这么个理,可就是觉得不自在。”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环节。

王建安明白,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

他一方面坚决支持陈逸飞推进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