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新的危机(2 / 4)
范化管理,另一方面也多次在社员大会上解释改革的必要性和长远好处,并让张泽安等核心骨干带头严格执行新规。
同时,他也采纳陈逸飞的建议,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年轻一代。
合作社里不乏有想法、学习能力强的年轻人。
王建安和陈逸飞商量后,决定成立一个“青年骨干学习班”,由陈逸飞定期授课,讲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基础等知识,并让他们参与到合作社的具体管理项目中,在实践中锻炼。
为此王建安还特意召回了蓉城和山城的几位棚鲜生店长,让他们回来跟着学习。
年轻人的活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逐渐在合作社内部形成了一股新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一辈的社员。
京城客商在林老板的引荐下,亲自来到了李家沟考察。
对方是一位精瘦干练,讲着标准普通话的老板,姓吴。
在仔细查看了草莓种植环境、分级流程,并品尝了样品后,吴老板对李家沟草莓的品质赞不绝口。
当即表达了合作意向,希望能订购一批特级果供应京城的高端酒店,给出的价格比林老板的还要高出一些。
而山城那边,老刘也不负众望,与一家大型连锁火锅品牌——“鼎香居”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鼎香居”对叶类蔬菜的新鲜度和品相要求极高,在试用了棚鲜生供应的几次蔬菜后,对其稳定性非常满意,签订了为期半年供货合同。
这单生意不仅量大,更重要的是打开了通往大型餐饮企业的大门,品牌示范效应显著。
面对接踵而来的订单和合作机会,王建安在欣喜之余,也更加坚定了“两条腿走路”和“产品分级”的战略。
他与林老板、吴老板分别签订了阶梯式的供货协议,明确了特级果的优先供应权和价格浮动机制。
同时,指示尹彬和老刘,要确保棚鲜生零售店和“鼎香居”等渠道的一级果供应,绝不能因为外部大订单而影响了自身品牌的建设。
产能的压力,因此变得更加现实和紧迫。
一些涨势快的大棚,过了采摘高峰期便开始改造,就为了赶上年后那一拨售卖。
这天,王建安和陈逸飞一起到改造区工地查看进度。
只见土地已经平整完毕,一排排水泥柱基和镀锌钢管骨架正在架设,看上去比老旧的竹木大棚气派了许多。
“王经理,按照这个进度,第一批二十亩大棚,下个月底就能完工,不影响年底的定植。”
张泽安指着规划图介绍道:“配套的水肥一体化管道也在同步铺设。”
陈逸飞仔细观察着施工细节,提醒道:“张叔,采收通道和预处理车间的布局也要考虑进去,避免以后物流不畅。”
“陈老师提醒得对,我记下了,马上调整。”张泽安连忙在小本子上记下来。
王建安看着眼前初具规模的园区,心潮澎湃。
这天下午,王建安正在办公室和陈逸飞讨论青年骨干的培训计划,张华强骑着自行车,火急火燎地冲了进来,脸色十分难看。
张华强气喘吁吁,也顾不上和陈逸飞打招呼:“建安!不好了!出事了!”
王建安心头一紧,放下手中的笔:“华强舅舅,别急,慢慢说,又出啥事了?”
“是……是赵老四,他被人打了!”
王建安猛地站起身:“啥子喃?怎么回事?严不严重?”
张华强:愤愤道“人现在在乡卫生院,头上缝了十几针,胳膊也吊着呢!听跟他一起收猪的小王说,他们今天去隔壁清水乡收猪,谈好了价格。
正准备装车,突然冲出来七八个陌生面孔,二话不说就动手,专门照着赵老四打,还撂下狠话,说让我们识相点,别把手伸得太长,断了别人的财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