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岁寒知国帑·照夜棠疏(2 / 4)
得的欢喜。
与周府后园弥漫的暧昧情愫不同,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肃杀。皇帝“科举乃当务之急”的定音,如同战鼓擂响,让所有相关衙门都绷紧了神经。
都察院,值房内。
右都御史宋怀瑾与左都御史陈廷敬对坐,两人面前摊开着厚厚的卷宗和名册。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淡淡的焦虑。
“圣意已决,此次春闱,乃国朝选才之重器,更是陛下检验我等能否涤荡吏治、为国举贤的试金石!”宋怀瑾须发微张,语气沉重,“容不得半点差池!”
陈廷敬,这位太子党的重臣,此刻也面色严肃:“宋总宪所言极是。科场舞弊,遗祸无穷,轻则寒士之心,重则动摇国本。此次监督,必须铁面无私,雷厉风行!”
“人选,至关重要。”宋怀瑾的手指敲击着桌面,“此人需刚正不阿,不畏权贵;需心思缜密,洞察秋毫;更需有独立之地位,不轻易为各方势力所左右。”
陈廷敬沉吟片刻,缓缓道:“宋总宪心中,可是已有人选?”
宋怀瑾目光锐利,沉声道:“大理寺卿,孤穆之。”
陈廷敬眉头微挑:“穆之?他确是最佳人选之一。执掌大理寺,明刑弼教,刚直之名朝野皆知。且他…不属任何派系,只忠于陛下和律法。” 他特意点出穆之的独立性,这也是皇帝最看重的一点。
“正是!”宋怀瑾点头,“穆之查案,抽丝剥茧,最擅从细微处见真章。科场舞弊,手段往往隐秘,非心思如发、意志如铁者不能胜任。且他兼着右佥都御史的衔,由都察院派他任此次春闱的**监督官**,名正言顺,权限足够。”
“陛下那里?”陈廷敬问。
“陛下对穆之的才干与忠诚,向来赏识。此事,本官已密奏陛下,陛下…首肯了。”宋怀瑾压低了声音。
陈廷敬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如此甚好。穆之坐镇,宵小之徒当有所忌惮。只是…”他话锋一转,“此次春闱,各方瞩目,太子殿下虽未明言,晋王那边也必然…暗流涌动。穆之此去,压力非同小可。都察院需给予全力支持,并确保其行使职权不受干扰。”
“这是自然!”宋怀瑾斩钉截铁,“都察院上下,当为穆之后盾!明日,便召穆之前来,颁下宪令!”
当都察院的宪令文书送达郡主府时,穆之正在书房内翻阅卷宗。听闻任命,他并无太多意外,只是眉宇间更添几分沉凝。
“监督官…”他放下文书,修长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这个职位权力极大,可以巡视考场内外,调阅任何与科考相关的文书档案,盘查可疑人员,甚至有权在发现重大舞弊嫌疑时,直接奏报皇帝,暂停科考。是荣耀,更是千斤重担。
阿月端着一盏参茶进来,见他神色,轻声问:“可是有难事?”
穆之将文书递给她看,简略说明。
阿月看完,秀眉微蹙:“此职…如履薄冰。盯着的人太多。”
“嗯。”穆之接过茶盏,目光深邃,“陛下将此重任交予我,是信任,亦是考验。科场乃天下士子晋身之阶,亦是各方势力角力之所。此次国库风波刚过,各方都在寻找新的支点,春闱…便是最大的支点。舞弊之事,恐怕比往年更甚。”
他走到窗边,望着庭院中尚未发芽的枯枝:“宋总宪说得对,需铁面无私,雷厉风行。更要…心细如尘。任何蛛丝马迹,都可能牵动大局。”他想起了上元夜金水桥畔周海清那惊鸿一瞥的身影,以及那个匆匆离去的落寞书生,心中隐隐划过一丝难以捕捉的异样,但很快被眼前的巨大责任所覆盖。
“你打算怎么做?”阿月问。
“先去都察院领受详细章程。”穆之转身,眼神已恢复锐利与坚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