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岁寒知国帑·照夜棠疏(3 / 4)
,“然后,闭门谢客。在春闱开始前,不见任何与科考有牵连之人。清点可用人手,梳理历年科场舞弊案卷,制定巡查预案…舞弊者,无非在试题、夹带、替考、誊录、关节几个环节下手。堵死每一个可能疏漏之处!”
几日后,周海清再次来到“墨香斋”。她精心挑选了几本崔修远信中提及的、或是她觉得他可能喜欢的经史典籍,准备让云袖悄悄送去他寄居的客栈。
正待付账时,旁边两位衣着体面的读书人低声议论传入耳中:
“…听说了吗?此次春闱的监督官定了!”
“哦?是谁?可别又是哪位勋贵挂名…”
“是那位‘铁面’穆大人!大理寺卿孤穆之!兼着都察院的衔儿呢!”
“是他?!这下可有好戏看了!这位爷可是油盐不进的主儿,当年查办户部那桩大案,连尚书家的公子都…啧啧,有他坐镇,那些想走歪门邪道的,怕是要寝食难安了!”
“是啊,据说陛下钦点,都察院全力支持。这春闱,怕是近十年来最严苛的一回了…”
“严点好!严点才显公平!寒窗十年,不就盼着个公道吗?”
周海清心中一动。穆之?那位上元夜在桥头护着清冷女子的年轻高官?她虽只远远一瞥,但对方那卓然的气度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原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铁面”大理寺卿。由他监督科举…她下意识地为崔修远感到一丝担忧。寒门学子本就艰难,若考场再如此严苛…
她付了钱,抱着油纸包裹的书本走出书斋。刚出门,便见崔修远正从对面一家笔墨铺子走出来,似乎也是刚买完东西。
“周姑娘!”崔修远看到她,眼中立刻漾开惊喜的笑意,快步上前,温文尔雅地行礼,“真是巧遇。”
周海清脸颊微红,将手中的书抱紧了些:“崔公子。”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将听到的消息说了出来,“方才在书斋,听闻此次春闱的监督官已定下,是大理寺卿孤穆之大人…据说…极为严苛。”
崔修远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滞,眼中瞬间掠过一丝极快、极深的阴霾,如同平静湖面下暗藏的漩涡。但随即,他便恢复了那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模样,甚至带上一丝恰到好处的忧虑与坚毅:
“原来是孤大人…久闻其刚正之名。”他轻轻叹了口气,眉宇间郁色更浓,“严苛…亦是应当。国之抡才大典,本应公正严明。只是…苦了我等毫无根基的寒门学子,更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他看向周海清,眼神带着依赖与感激,“多谢姑娘告知。修远定当更加焚膏继晷,不负寒窗,亦不负…姑娘期许。”
他话语中的“期许”二字,带着一丝暧昧的情愫,让周海清的心又软了几分。看着他“强忍压力”的忧郁侧脸,她心中的怜惜更甚,将怀中的书递过去:“这是我…寻得的几本书,或许对公子备考有益。”
崔修远接过书,入手沉重,油纸包裹下隐约可见书脊的名目,俱是上品。他脸上露出“受宠若惊”的感动:“这…如此贵重!修远何德何能,受姑娘如此厚爱!姑娘之恩,修远…铭感五内!”他深深一揖,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公子言重了。只盼公子…金榜题名。”周海清的声音细若蚊呐,带着少女的羞涩与期盼。
崔修远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她,仿佛要将她的身影刻入心底:“姑娘放心!修远定当竭尽全力!为了这十年寒窗,为了心中抱负,也为了…不负姑娘这片冰心!”他语气坚定,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
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拉长了影子,在青石板路上交叠。周海清沉浸在这份被需要、被期许的柔情与感动中,未曾察觉崔修远眼底深处,那抹在听到“孤穆之”名字时一闪而过的冰冷与算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