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岁寒知国帑·照夜棠疏(1 / 4)
大年十五的喧嚣彻底褪去,上京城仿佛从一场盛大的幻梦中苏醒,空气中还残留着爆竹的硫磺味,但街道已恢复了往日的秩序。金銮殿上关于国库亏空、赋税之争的激烈硝烟,随着皇帝最终“暂缓预征、严查积欠、筹备科举”的定调而暂时平息。朝堂之上,各派势力偃旗息鼓,将目光和精力都投向了即将到来的、牵动无数人命运的春闱大比。一股更为深沉、更为紧张的暗流,在表面的平静下悄然涌动。
吏部右侍郎府邸,周府后园。
周海清坐在临窗的书案前,窗外几株早梅已悄然绽放,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她手中捏着一纸素笺,并非闺阁常见的花笺,而是带着淡淡墨香、质地略显粗糙的竹纸。纸上,是挺拔俊逸的行书:
> “海清姑娘芳鉴:
> 上元惊鸿,梅下清吟,犹在耳畔。那夜灯火如昼,喧嚣扰攘,唯姑娘清辉,如月照寒潭,涤荡尘埃。修远寒微,本不敢唐突,然归途每每思及姑娘‘寒梅傲雪’之解语,心中感念,如沐春风。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今日慈恩寺外,见姑娘车驾,如见洛神,心神俱往。只恨俗务缠身,未能近前问候。寒窗孤寂,唯以诗书自遣,偶得残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不知姑娘以为如何?
> 冒昧致书,唐突之处,万望海涵。唯愿姑娘玉体安康,芳华永驻。
> 修远 顿首再拜”
字里行间,既有读书人的谦恭守礼,又掩不住倾慕之情,更巧妙地点出“慈恩寺外”的“偶遇”,引经据典,含蓄而热烈。周海清读了一遍又一遍,脸颊飞霞,心跳如鼓。那夜金水桥畔的惊魂与英雄救美,早已在她少女心湖中投下巨石,而崔修远这看似巧合的频频“偶遇”和情真意切的信笺,则如同温柔的春风,不断吹皱一池春水。
自那夜之后,仿佛被命运之神眷顾,只要周海清踏出周府,十有八九能“巧遇”崔修远。
慈恩寺祈福:她随母亲去慈恩寺进香,刚下马车,便见崔修远手持一卷书,似在寺外银杏树下沉思,见到她,眼中恰到好处地流露出惊喜,遥遥一揖,并未上前打扰,却在她回府的马车上,收到了这封辗转递来的信。
书斋寻书:她去城南有名的“墨香斋”寻几本新到的诗集,刚踏入店门,便见崔修远正与掌柜低声交谈,似在请教某本古籍。见她进来,他温润一笑,主动让开位置,并轻声推荐了一本他认为“清雅脱俗,定合姑娘心意”的《玉台新咏笺注》。
西郊踏青:趁着初春微暖,她带着云袖去西郊赏梅。刚至梅林深处,便见崔修远一身素色长衫,立于一株老梅旁,对着满树繁花吟诵新作。见到她,他眼中瞬间迸发的光彩,以及随即吟出的那首饱含倾慕与志向的咏梅诗,让周海清几乎沉醉在梅香与墨香交织的幻境里。
每一次“偶遇”,崔修远都表现得谦谦有礼,进退有度。他从不逾矩,言语间却充满关怀与倾慕。他谈诗论文,见解独到,显露才情;他关心时事,忧国忧民,展现抱负;他更会适时流露出“寒门不易”、“前路迷茫”的脆弱,激发周海清的同情与怜惜。他像一位最高明的琴师,精准地拨动着周海清心弦上最柔软的部分。
甜言蜜语如同蜜糖,一点一滴,浸润着周海清的心防。崔修远精心编织的“才子佳人”、“患难真情”的幻梦,让她深陷其中。那枚“寒梅傲雪”的玉佩,在她心中已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成了崔修远这个人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化身。她开始期待每一次出门,期待那不知何时会降临的“巧遇”,期待收到他字字珠玑的信笺。深闺少女的情愫,在崔修远处心积虑的灌溉下,悄然绽放,热烈而盲目。云袖看在眼里,忧在心头,几次欲言又止,终究不忍打破小姐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