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朕说的是封爵,没说给朱寅封侯!(3 / 5)

加入书签

一声。

明确指出会同馆没落的朝臣,只有朱稚虎一人。

王士性道:“稚虎兄一语中的。如今的会同馆,再也不复当年盛况。除了朝鲜、琉球还经常来,暹罗和占城两三年来一次之外,其他国家的使臣已经很久不来了。”

“就是安南也是好几年才来一次。缅甸多年不来朝贡,还和大明兵戎相见,多次入寇西南,吞下了半个云南。这次他们入京,也是不安好心。”

“更别说日本,都已经快打到辽东了。如今偌大的会同馆,住的居然多是土司、鞑靼、弗朗吉教士。”

朱寅来到柔远楼下,看到门前照壁的《万国来朝图》,以及正门的一副楹联:

“九泽会同,柔远绥疆通海宇;万方辐辏,承恩纳贡仰天朝。”

呵呵,《尚书》曰柔远能迩,可是没有强大的武力,又哪来的柔远能弥一心怀柔,换不来万夷宾服。

柔远楼是会同馆的礼仪堂,也是主楼。门前古木森森,还有一块长满青苔的石碑,上面字迹浑厚宽博,刚健秀润,却是:

“…前堂后寝,左库右厩,周垣重门,以严内外…所以尊国体、慑远人…”

看碑文题名,居然是严嵩。时间是嘉靖十七年,当时严嵩是礼部尚书。

“权奸严嵩题写的碑文,为何时过境迁,至今犹在”朱寅问道,“不会有碍观瞻么”

王士性笑道:“不能因人废言,因人废字嘛。严分宜虽奸诈弄权,却是书法大家。论起书法来,国朝二百余年鲜有能及。所以,这碑文一直没有动过,五十多年了,也算会同馆一处风景。就是朝鲜人和琉球人、安南人,也曾在此临帖拓碑。”

朱寅的书法如今很有火候,坊间声誉日浓,可是看到严嵩的真迹,他立刻感觉到了差距。果然是有明一代的书法大家啊。

旁边就是四夷馆,最盛时有上百个通译,阿拉伯语、波斯语、锡兰语的翻译官都有。

四夷馆正门也有楹联,朱寅念道:“译语传情,夷夏同风归王化;象胥达志,文琛异宝献宸庭。”

对联写的很好,可是这字比起严嵩,终究是差了一些。而且朱寅看着还有点眼熟。

王士性道:“这是当今礼部侍郎于慎行,数年前题写的对联。”

原来是于慎行的真迹啊,难怪眼熟。

“恒叔兄。”朱寅看着四夷馆,“如今还有多少通译官”

王士性道:“二十四人,只有当年四分之一。有些夷语朝廷已经无人能翻译,还要靠海商。”

“听说稚虎兄精通各国夷语,若是通译们有稚虎兄这等才能,哪里还需要海商呢。”

朱寅却是想到《水东日记》中的记载,不禁说道:“馆舍巍峨,联碑昭昭,终究换不来万国衣冠拜冕旒。”

王士性点头:“吾兄言之有理啊。就说今日,日本之事传到会同馆,各方使节们知道之后,朝鲜使臣高兴,琉球使臣震慑,暹罗使臣敬服。各方使节们顿时恭敬了很多,当真是立竿见影。”

“就是新来的弗朗吉人,也没有再四处乱走的宣扬十字教。”

“可见夷狄真就是畏威而不怀德。朝廷一心怀柔,厚往薄来,绝非明智之举啊。”

“在下在会同馆当了两年主事官,目睹很多使臣其实对大明殊无敬意,不乏趾高气扬之人。他们前脚拿了朝廷的赏赐,后脚就抱怨朝廷给的不够,甚至口出狂言,颐指气使。”

“可是朝廷对他们多是迁就姑息,让会馆官吏日日好酒好菜的待若上宾,还要以礼服人,不可引发冲突,生怕得罪了他们。我这个六品主事,说是提督会同馆,可在使臣们眼里,就是个打杂跑腿的。”

“还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