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百家姓·李(5 / 7)
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等,虽然内容丰富,但存在许多错误——有的药物名称混乱,有的药物功效记载不准确,有的甚至将有毒的药物当作无毒的药物记载,导致许多医生用药失误,危害患者生命。
为了纠正这些错误,给后人留下一部准确、完整的药物学着作,李时珍决定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从35岁开始,他踏上了漫长的“采药之旅”:他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山大川,亲自采集药物标本,向农民、樵夫、药农、猎人请教药物的生长习性和功效。为了了解曼陀罗花的毒性,他亲自尝试,发现“曼陀罗花酿酒饮之,令人笑舞不已”,并记录下其麻醉作用;为了区分不同种类的“石龙子”(蜥蜴),他仔细观察其形态和生活习性,最终明确了它们的药用差异。
在采药的同时,李时珍还大量阅读古今医学典籍,从《黄帝内经》到《千金方》,从《水经注》到《齐民要术》,共参考了800多部着作,对其中的药物记载进行考证、补充和修正。他还注重收集民间偏方、验方,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有效药物纳入书中。
编纂过程中,李时珍遇到了无数困难:资金短缺、资料匮乏、家人担忧,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儿子李建元、孙子李树本也加入进来,帮助他抄写、绘图、整理资料。经过27年的不懈努力,直到李时珍61岁时,这部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本草纲目》终于完成。
《本草纲目》共52卷,收录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附药图1109幅;记载方剂首。全书按照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部、60类,分类科学,条理清晰,不仅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错误,还系统总结了明代以前的药物学成就,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本草纲目》完成后,因篇幅宏大、印刷成本高,迟迟未能出版。直到李时珍去世后第三年(1596年),在他的儿子李建元的努力下,这部着作才在南京正式出版,随后迅速传遍全国,并被翻译成日、英、法、德等多种语言,流传到世界各地,对世界药物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自成:原名李鸿基,出生于陕西米脂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他曾为地主牧羊,后在驿站当驿卒,因明朝裁撤驿站而失业,生活陷入困境。当时的明朝,朝政腐败,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加上陕西、河南等地连年旱灾、蝗灾,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1629年,李自成参加了高迎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作战勇猛、有勇有谋,很快成为起义军的重要将领。1636年,高迎祥在战斗中牺牲,李自成被起义军将士推举为“闯王”,成为起义军的领袖。他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主张“贵贱均田”“五年不征”,还下令严禁起义军抢掠百姓,规定“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女如淫我母”,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百姓们纷纷传唱“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争相加入起义军,李自成的队伍迅速壮大。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攻破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明神宗朱翊钧的儿子),将福王府中的粮食和财物分给百姓,起义军人数增至百万。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建立“大顺”政权,随后率军北上,攻克西安,改西安为西京,正式称帝,国号“大顺”。
1644年,李自成率军东渡黄河,攻克太原、大同,直逼北京。3月19日,起义军攻破北京,明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缢,统治中国276年的明朝灭亡。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下令安抚百姓,稳定秩序,并派人招降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
然而,起义军进入北京后,部分将领开始贪图享乐,纵容士兵抢掠百姓、勒索官员,失去了民心。吴三桂因爱妾陈圆圆被起义军将领刘宗敏掳走,“冲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