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百家姓·李(4 / 7)
安。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因投靠永王李璘,被卷入皇室内部斗争,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途中行至白帝城时,朝廷大赦天下,李白欣喜若狂,写下《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将重获自由的喜悦表现得酣畅淋漓。
晚年的李白漂泊江南,生活困顿,却仍不改豪放本色。61岁时,他听闻李光弼率军讨伐叛军,不顾年老体弱,前往从军,途中因病返回,次年在当涂(今安徽当涂)病逝,临终前还写下《临终歌》,感叹“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以大鹏自比,尽显一生的孤傲与豪情。
李白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雄浑壮阔,既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情怀;既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也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柔情。他一生创作了近千首诗歌,收录于《李太白集》,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被后人尊为“诗仙”。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于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的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北宋着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与苏轼、黄庭坚等文人交往密切;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擅长文学。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李清照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少女时期就写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词作,活泼灵动,广为流传。
18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着名的金石学家,两人志同道合,婚后生活十分幸福。他们共同收集金石书画,一起校勘古籍、鉴赏文物,还经常在饭后“赌书泼茶”——李清照说出某句话出自某本书的某一页,赵明诚若猜对,便举杯饮茶,若猜错,则泼茶相戏,成为后世文人羡慕的“神仙眷侣”。这段时期,李清照的词作多写闺中生活与夫妻情深,风格清新明快,如《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将相思之情写得细腻动人。
靖康之变(1127年)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李清照与赵明诚被迫南渡。途中,他们珍藏的金石书画大多毁于战火,赵明诚也因战乱忧劳成疾,于1129年病逝。丈夫的离世、国破家亡的悲痛,彻底改变了李清照的人生,也让她的词作风格发生了巨大转变。
晚年的李清照漂泊于杭州、金华等地,生活孤苦无依。她将对丈夫的思念、对故国的眷恋、对乱世的悲叹,都融入词作中,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十四个叠字,道尽了孤独与凄凉;《永遇乐·落日熔金》中“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对故国的怀念。
除了词作,李清照在文学理论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她撰写的《词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词学论文,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强调词与诗的区别,对后世词学发展影响深远。此外,她还协助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这部着作收录了他们收集的金石文物,是研究宋代金石学的重要文献。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山人,出生于蕲州(今湖北蕲春)的医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医生,父亲李言闻尤其擅长儿科和外科。李时珍自幼受家庭熏陶,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父亲希望他考取功名,于是他被迫参加科举,14岁时考中秀才,后三次参加乡试均未中举,便下定决心弃儒从医,专心研究医学。
从医后,李时珍医术日益精湛,很快便声名远扬。他不仅擅长治疗疑难杂症,还注重对药物的研究。当时流传的药物学着作《神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