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百家姓·李(6 / 7)

加入书签

一怒为红颜”,转而投降清朝,引清军入关。李自成率军前往山海关迎战,在吴三桂和清军的夹击下,起义军大败,被迫退出北京。

此后,李自成率军转战陕西、湖北等地,屡战屡败。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考察地形时,被当地村民误认为是土匪,惨遭杀害,年仅39岁。李自成死后,大顺军余部继续抗清,但最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出生于福建安溪的一个书香世家。他自幼聪慧,5岁入私塾,13岁能背诵《四书》《五经》,20岁考中举人,28岁(1670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发动“三藩之乱”,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反清,派人胁迫李光地投降。李光地坚决拒绝,暗中写下《蜡丸疏》,藏在蜡丸中,派人秘密送往北京,向康熙帝详细汇报了福建的军情,并提出平定三藩的策略。康熙帝收到《蜡丸疏》后,对李光地的忠诚和谋略十分赞赏,下令嘉奖,并根据他的建议调整了平叛部署。

此后,李光地因功被提拔为侍读学士,后又历任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决定收复台湾,李光地推荐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主持收复台湾事宜。他还为施琅提供了大量的军饷和物资支持,协助施琅制定作战计划。最终,施琅率军击败台湾郑氏政权,收复台湾,李光地因功被封为“太子太保”。

清代初年,黄河、淮河经常泛滥,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李光地奉命治理河患,他亲自前往黄河、淮河沿岸考察,提出“疏浚河道、加固堤坝、分流减水”的治理方案,并亲自监督施工。经过数年努力,黄河、淮河的水患得到有效控制,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李光地重视教育,他在福建、直隶等地兴办书院,聘请着名学者讲学,还主编了《朱子全书》《性理精义》等儒学典籍,推广程朱理学,对清代的文化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光地还是一位着名的学者。他精通儒学、史学、音韵学、天文学等,着有《榕村全集》《榕村语录》等着作,其学术思想对清代的学术发展影响深远。康熙帝对李光地十分信任和敬重,曾说“李光地学问渊博,品行端方,朕知之最久,信任最深”,并将他列为“汉臣第一”。

李大钊:字守常,出生于河北乐亭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长大。他自幼勤奋好学,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916年,李大钊回国,先后担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李大钊积极投身其中,写下《青春》《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封建文化,呼吁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李大钊作为主要领导者之一,亲自走上街头,组织学生游行示威,还写下《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他还积极联络各地的进步青年,组织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共产主义小组”等革命团体,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负责北方地区的党组织工作。他积极推动国共合作,1924年,他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