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百家姓·李(3 / 7)
军大规模出击匈奴,李广主动请缨,担任前将军。但卫青因汉武帝暗中嘱咐“李广年老,运气不佳”,故意让他率军绕远路。李广率军在沙漠中迷路,未能按时与主力会合,导致匈奴单于逃脱。战后,卫青派人追查迷路原因,李广不愿受刀笔吏的侮辱,叹息道:“我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却因迷路而误事,这难道是天意吗?”遂拔刀自刎。
李世民: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自幼聪慧过人,擅长骑射,胸怀大志。隋末天下大乱,李世民劝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随后率军南征北战,先后击败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公元626年,李世民因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矛盾激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随后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禅位于李世民,次年改元“贞观”。登基后的李世民,以“亡隋为鉴”,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贞观之治”。
他的治国智慧,首先体现在“纳谏”上。大臣魏徵以直言敢谏闻名,曾先后向李世民进谏200余次,甚至多次当面反驳他的决策。一次,李世民因魏徵顶撞而怒火中烧,回宫后对长孙皇后说“朕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以“君主英明,臣子才敢直言”为由劝谏,李世民幡然醒悟,更加重用魏徵。魏徵去世后,李世民叹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在民生上,李世民推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下令减免赋税、释放奴婢、鼓励垦荒,还亲自带领群臣耕种“籍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短短数年,唐朝人口从隋末的不足300万户,增长到贞观末年的400余万户,粮食储备充足,百姓安居乐业。
在民族关系上,他摒弃“华夷之辨”的偏见,采取“怀柔”政策。东突厥灭亡后,他将突厥贵族迁居长安,授予官职;西域诸国尊称他为“天可汗”,愿意接受唐朝的管辖。他还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奠定了唐朝“万国来朝”的盛世格局。
此外,李世民还完善科举制度,打破士族门阀对官职的垄断,让寒门子弟有机会入朝为官;修订《唐律疏议》,简化法律条文,强调“德主刑辅”,成为后世封建法典的典范。他在位23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唐代属安西都护府),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他自幼天赋异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岁开始漫游蜀中,写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诗句,展现出过人的诗才。
25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漫游生涯。他遍历长江中下游地区,登庐山、游洞庭、泛西湖,写下无数名篇。在安陆(今湖北安陆),他娶了前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却不愿靠岳父的关系入仕,而是希望以诗才打动权贵。
42岁那年,李白的诗作传入长安,经贺知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宫中任“供奉翰林”,负责为宫廷撰写诗文。一次,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命李白作新词。李白当时已醉酒,却挥笔而就《清平调》三首,其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将杨贵妃的美貌写得淋漓尽致,唐玄宗龙颜大悦。
但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终究与官场格格不入。他曾让高力士(唐玄宗宠信的宦官)为自己脱靴,让杨贵妃为自己研墨,得罪了朝中权贵。一次,唐玄宗让他写文章,他却借酒装疯,说“臣是酒中仙,醉后才能成文”,唐玄宗虽欣赏他的才华,却也渐渐疏远他。最终,李白主动请辞,离开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