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石像(1 / 5)
渠水漫过望归崖的石像底座时,林欢正蹲在老槐树下翻那本越来越厚的竹书。书页间突然飘出缕古旧的墨香,像是陈年谷仓里晒透的谷糠混着松烟墨的沉味,空白页上渐渐浮现出陌生的字迹。笔锋如刀削斧凿,带着竹简特有的粗糙纹路——不是石羊场常见的钢笔字,倒像是用青铜刀在竹片上刻出的,笔画间还嵌着细碎的黄土,仿佛刚从洛邑城的夯土里刨出来,带着两千多年前的地气。
她指尖刚触到“公元前501年”几个字,竹书突然剧烈地颤动起来,书页哗啦啦自动翻飞,像被看不见的风卷着。眼前的紫霞花田、渠水、老槐树都在层层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片昏黄的光晕。光晕里立着间低矮的木屋,屋顶的茅草沾着潮湿的水汽,墙角堆着半人高的竹简,简上的牛皮绳编已泛出深褐色,像老人手腕上磨了半辈子的藤镯。守藏室的横梁上结着第三十七个蛛网,蛛丝上沾着细碎的竹屑,老子正用龟甲片小心翼翼地刮去《归藏》竹简上的霉斑。烛火在案头投下晃动的影子,将他指尖的老茧映在“坤”卦的裂纹上——那裂纹弯弯曲曲,竟与案上布包里漏出的道谷种纹路严丝合缝,像片缩微的田垄,藏着天地的脉络。
“先生,西戎的兵车已过函谷关。”庚桑楚抱着捆新收的竹简进来,裤脚沾着城外的黄土,鞋帮上还嵌着半片干枯的草叶。“甘茂大夫差人来催了,说要把《三坟》《五典》装车,往成周迁,晚了怕被乱兵抢了去。”老子没抬头,从布包里捻出三粒谷种,排在竹简的“元亨利贞”四字旁。谷种滚落在简上,发出细微的“嗒”声,像雨滴落在田埂上。“典籍能装车,道装不了。”他指尖划过谷种圆鼓鼓的弧度,“你看这谷种,春生夏长,秋实冬藏,从不管谁是天子,谁是草民。”
他推开窗,洛邑的城墙在暮色里像条褪色的玉带,墙根下的荒草已长到半人高。难民的哭喊声顺着风飘进来,混着宫墙里断断续续的编钟残响,像根钝针,一下下刺着人心。老子忽然将道谷种分装成两个布包,粗麻布的包面磨得发亮。一个塞给庚桑楚:“你带着这半袋去曲阜,找孔丘。”他顿了顿,看着窗外掠过的归鸟,“那书生总带着弟子们在田埂上走,裤脚沾着泥,手里攥着禾苗。让他的弟子们把谷种揣在怀里,沾沾他们草鞋上的泥——道不能只在竹简里生霉。”另一个布包他贴身藏好,布包角落绣的紫霞花已褪成浅灰,针脚却依旧扎实,是三十年前过函谷关时,尹喜的母亲亲手绣的。那时老妇人的手还不抖,花茎绣得像刚抽芽的柳条。
画面随竹页翻动,公元前491年的清晨,函谷关的风裹着沙砾,打在尹喜的剑上发出“簌簌像无数细小的牙齿在啃噬金属。他在城楼上磨剑,青石剑墩被磨出个浅窝,边缘光滑,能映出模糊的人影。剑刃映出东方的紫气,像道流淌的金河,从天际一直铺到关楼脚下——与十年前老子入关时的天象分毫不差。他攥着剑鞘的手沁出冷汗,掌心的汗顺着鞘上的纹路往下淌,鞘里藏着块刚刻好的玉牌,“食谷孕灵”四个字刻了整整三个月,刻痕里还嵌着关外的沙砾,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像把天地的密码锁。
当青牛的蹄声从古道尽头传来,嗒嗒地敲在石板上,节奏沉稳,像位老者在慢慢诉说。尹喜突然明白了老子当年的话。不是紫气预示圣人至,是圣人走过的路,总会把人间的暖酿成霞光。老子在关楼住了三个月,尹喜每日研墨时,都见他往砚台里掺半勺谷种磨出的汁,乳白的谷汁混着墨块,在砚台里转着圈,谷香混着墨香,像把钥匙,打开了字里的乾坤。“墨得有土气,字才立得住。”老子蘸着谷汁写“道”字,笔锋里带着谷粒的韧劲,写出来的字仿佛也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临别那日,老子将道谷种布包放在案上,布包的紫霞花已褪成近乎白色,像褪尽了芳华的老人,却透着股沉静的力量。“找个会把谷种撒进粥里的人。”他拍了拍尹喜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