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竹筐(1 / 4)
竹书的书页沾着绿豆汤的甜香,在晨光里轻轻舒展。小石头天没亮就爬起来,举着算术本凑到他跟前:“小远哥你看!我都算对了!”本子上的红勾歪歪扭扭,是孩子自己画的,却透着股认真劲儿。
他笑着点头,起身往鸡棚走。竹筐里装着昨晚削好的竹片,是给鸡棚新搭顶用的。小石头跟在后面,抱着卷稻草,嘴里念叨着“要像盖瓦那样先铺底层”,惹得他直乐:“没错,不过鸡棚不用那么讲究,能挡雨就行。”
两人蹲在鸡棚前忙活,晨光透过竹片的缝隙落在地上,拼出细碎的光斑。小石头笨手笨脚地递稻草,总把竹片碰歪,他也不恼,耐心教:“你看,稻草要顺着竹片铺,根朝里,梢朝外,这样雨水才不会往里渗。”孩子学得认真,鼻尖沾了点泥,像只刚拱过土的小刺猬。
正搭着顶,王阿婆挎着菜篮路过,见了就喊:“小远!我家茄子熟了,摘了些给你,中午炒着吃。”她把茄子往竹筐里一放,瞥见鸡棚顶,又说,“这竹片间距太宽,得再加密些,不然黄鼠狼能钻进来。”
他赶紧调整竹片,王阿婆蹲在旁边指点:“就像纳鞋底,线距得匀,才结实。”小石头突然插嘴:“阿婆,小远哥说盖瓦要像做人,根基得牢!”王阿婆笑得眼角堆起褶子:“这孩子,听啥记啥,将来准有出息。”
鸡棚搭好时,日头已升到竹梢。小石头举着竹竿往棚顶敲了敲,“砰砰”响,得意地喊:“下雨也不怕啦!”他刚要夸孩子,却见鸡棚角落的竹片松了,伸手去扶时,指尖被竹刺扎了下,渗出点血珠。
“哥你流血了!”小石头慌了,转身就往家跑,没多久举着个小陶罐回来,罐里是阿婆们常备的草木灰,“娘说这个能止血!”他乖乖让孩子往指尖撒灰,看着那认真的模样,忽然觉得这比画里的甘露还管用。
中午炒茄子时,他学着李婶的样子往锅里撒了把辣椒面,呛得直咳嗽,小石头在旁边拍着他后背笑:“哥你还没我会做饭!”李婶端着碗咸菜走进来,见了就骂孩子:“别捣乱,让你哥歇着。”转头又对他说,“下次我教你做茄子酱,能吃一冬天。”
午后的阳光暖融融的,他帮着张叔给牛棚铺新稻草。老黄牛“哞”地叫了声,用脑袋蹭他胳膊,像是在打招呼。张叔摸着牛背笑:“这畜生通人性,知道你对它好。前阵子你帮它梳毛,它现在见了你就亲。”
他把稻草铺得匀匀的,老黄牛卧上去,舒服地眯起眼。竹书放在牛棚角落,新的字迹正慢慢爬:“鸡棚顶的竹片密了三分,茄子炒得有点辣,老黄牛的毛比上次顺滑了些。”书页上还沾了根稻草,像给这行字添了个毛茸茸的尾巴。
傍晚收工时,他路过晒谷场,见几个阿婆在翻晒棉花。雪白的棉絮在夕阳里泛着光,阿婆们的手指在棉朵间翻飞,摘去里面的硬壳。“小远来帮把手!”刘阿婆喊他,“这棉花得摘干净了,弹出来的棉絮才软和,做棉袄才暖和。”
他蹲下来学着摘,指尖沾着棉絮,像落了层雪。阿婆们聊着家常,说谁家的姑娘该找婆家了,谁家的稻子收了多少担,声音混着棉花的清香,软得像团云。竹书在口袋里发烫,他知道,新的一页又要开始写了——写摘棉花的指尖,写阿婆们的闲话,写夕阳把棉絮染成金红色的模样。
原来慈悲从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就是把鸡棚搭得牢一点,把茄子炒得香一点,把棉花摘得净一点,在这些细碎的光阴里,让每个日子都带着点暖,像那碗冰镇绿豆汤,甜得刚好,凉得舒服,记在心里,就忘不掉了。
暮色漫过晒谷场时,他帮着刘阿婆把最后一筐棉花抬进仓库。棉絮沾了满身,像落了场早来的雪,阿婆用竹枝轻轻给他扫着,嘴里念叨:“这棉花得晾足七日,等潮气散透了,弹出来才蓬松。你看这朵,芯里藏着个小棉籽,得挑出来,不然做棉袄时硌得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