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落草席(1 / 4)
晨光刚漫过凉棚的星落草席,张婶就发现揉面的盆里多了些亮晶晶的东西——是听客留下的琉璃弹珠,不知被哪个小娃娃悄悄丢了进去。面团发酵后,弹珠嵌在里面,像给糕饼镶了层碎钻。“这是城里的光,混着山里的面,”她笑着把面团切成小块,“烤出来定是甜里带亮,像把日子的融都揉进去了。”
小弹和小石头蹲在凉棚下,用听客留下的绣花针在竹片上扎孔,扎出朵歪歪扭扭的牡丹。“给弹珠糕当盖子,”小弹举着竹片晃,阳光透过针孔,在地上投下片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会动的星子。
周阿婆端着刚腌好的灵果脯过来,脯子浸在蜂蜜里,红得像琥珀。“给新烤的糕当配头,”她往竹盘里摆果脯,“甜配甜,暖加暖,才叫融得彻底。”母兔带着崽蹲在凉棚柱旁,小崽叼起块掉在地上的果脯,竟转身送给了旁边的刺猬,像在学听客们交换东西,引得周阿婆直夸:“连畜生都懂融呢。”
林欢和阿澈在凉棚旁挖了个小池塘,引来山涧的活水,塘边种着城里听客带来的睡莲籽。“让山里的水养城里的花,”林欢往塘里放了几条月光鱼,“鱼在水里游,花在水面开,融得看不见缝。”阿澈往塘边铺了圈鹅卵石,是从花毯路捡的,上面还沾着太阳花的香,“走累了坐这儿看鱼看花,就像坐在日子的软窝里。
先生在石板上教孩子们写“和”字,说这字是“禾”和“口”凑成的,“禾苗喂饱口,就是和,”他指着小池塘,“花和鱼和,城和山和,你和我和,才是真的融,像这塘水,看着清,底下早把根缠在一起了。”
穿长衫的先生留下的诗集被孩子们传着看,有个识字的山民媳妇念着里面的句子:“‘采菊东篱下’,这不就是咱们的野菊藤吗?”她忽然来了兴致,用灵果汁在诗集的空白页画了朵野菊,旁边盖了个牡丹章,“让城里的诗长朵山里的花。”
午后的小池塘边聚了不少人。青禾抱着三弦坐在塘边的鹅卵石上,弹起新谱的“和鸣曲”,弦音落时,睡莲籽竟冒出了点绿芽,月光鱼在芽下游来游去,像在给新生命伴奏。穿长衫的先生若有所思,提笔在纸上写:“山音融墨韵,鱼戏伴花眠”,写完递给青禾:“这曲子配这诗,才算真的和。”
货郎带来个做瓷器的匠人,背着窑里刚出的粗瓷碗,碗上还带着窑火的温度。“听说你们融得热闹,”匠人拿出个素白瓷盘,“我这盘没上釉,你们往上面画花、盖章,让山里的色住进城里的瓷,也算我一份融。”
小弹和小石头抢着往瓷盘上画,小弹用灵果汁画牡丹,小石头用炭笔描刺猬,匠人在旁边添了几笔窑火的红,盘上顿时热闹起来,像把凉棚里的融都画了进去。“这盘叫‘万家和’,”匠人笑着说,“我要带回窑里当样盘,烧出百十个,让城里人家都摆上。”
傍晚时,瓷盘被摆在凉棚的石桌上,夕阳透过星落草席,在盘上投下紫莹莹的光,画里的牡丹像活了似的。匠人要走了,临走前把素瓷坯留给了阿澈:“你刻章好,往坯上刻花,烧出来定是独一无二的。”货郎则挑着“万家和”的样盘往城里走,说要让更多人知道,山里的融能住进瓷里,暖进日子里。
夜风带着窑火的余温,吹得小池塘的水面轻轻晃。睡莲芽在月光下舒展开点,像打了个哈欠;凉棚里的弹珠糕还冒着热气,琉璃的光混着果脯的甜,在空气中缠成一团暖;先生在诗集的新页上题字,写的是“和而不同,融而不乱”,字尾盖了个小小的“和”字印。
林欢蹲在池塘边,看着水里交缠的鱼影和花影,忽然说:“所谓和,不是变成一个样,是牡丹艳着,睡莲静着,刺猬忙着,鱼游着,各有各的好,却凑成了一个暖。就像这塘水,装得下山泉,容得下城花,才成了能养日子的地方。”
明天的太阳升起时,睡莲芽会再展些新叶,瓷坯上会刻出第一朵花,而那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