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砥柱中流(2 / 2)
可用,大义在我!他勉励了信使几句,让其立刻返回复命。
信使离开后,林谦接着汇报:“王爷,根据各地汇总情报,契丹主力已突破定州防线,王处直败退,契丹兵锋直指镇州(今河北正定)。而汴梁方面,朱友珪与朱友贞在滑州爆发大战,两败俱伤,杨师厚坐收渔利,势力大涨,但似乎也无暇北顾。中原局势,已糜烂至极了。”
陈褚叹息一声:“山河破碎,黎民涂炭……王爷,我们还要等下去吗?”
王审知走到地图前,目光死死钉在代表契丹兵锋的、不断向南延伸的红色箭头上。他的手指缓缓划过黄河,声音低沉而坚定:“等一个契机,一个能让我们的北伐,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人心所向的契机。”
他转过身,眼中仿佛有火焰在燃烧:“告诉张渠,前军可以开始向闽北边境秘密集结。告诉鲁震,第一批新式野战炮和配套弹药,优先装备前军。告诉沈括,组织医疗队,随军行动!”
就在这时,一名书记官匆匆而入,手中捧着一份刚收到的、来自北方的特殊文书。
“王爷,河北义士,原定州节度使麾下军校赵烁,冒死突破契丹封锁,携数十义民乘船抵达登州,被韩将军舰队所救。这是他带来的,河北十七州士民联名写就的……《乞王师北定中原疏》!”
堂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份看似普通,却重若千钧的文书上。
王审知深吸一口气,缓缓接过。文书是用血与泪写就,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详细描述了契丹骑兵的暴行——屠城、焚村、掳掠妇孺、践踏田禾……字里行间充满了绝望的悲怆与最后的期盼。最后是密密麻麻的签名与手印,有士子,有乡老,甚至有低级官吏和军官。
“……胡骑所至,玉石俱焚,河北之地,已成人间地狱。朱梁无道,弃民如敝履;四方诸侯,坐视如路人。今闻闽王仁德,威震海疆,心存华夏,志在安民。我等河北遗民,泣血哀求,望王上念及同袍之谊,华夏之脉,速发王师,北上抗虏,解民倒悬,再造太平!河北百万生灵,翘首以盼王师,如久旱之望云霓也!……”
王审知握着文书的手,微微颤抖。他闭上眼,仿佛能听到北方大地传来的哭泣与呐喊。
良久,他睁开眼,将文书轻轻放在案上,目光扫过陈褚、林谦,以及闻讯赶来的鲁震、张渠等重臣。
他的声音不大,却如同惊雷,在每个人耳边炸响:
“传令全军!”
“水陆并进,北上——抗虏!”
“以福建节度使、琅琊王王审知之名,告谕天下:胡骑肆虐,神州板荡,审知不才,受命于天,既承华夏衣冠,当为生民立命!今率闽中健儿,誓师北伐,驱除契丹,克复中原!凡我汉家子弟,愿共襄义举者,皆为袍泽;凡敢阻我王师、助纣为虐者,皆为寇仇!”
“檄文所至,即刻起兵!”
压抑已久的战意,终于在这一刻彻底爆发!张渠等将领轰然应诺,声震屋瓦。陈褚立刻领命前去草拟正式的出征檄文。鲁震转身就冲向工坊,他要确保每一门炮、每一把刀都完美无瑕。林谦则开始部署更庞大的情报网络,为大军北上提供耳目。
王审知走出议事堂,来到院中。南方的天空依旧湛蓝,但他知道,从这一刻起,福建的命运,乃至整个华夏的命运,将驶入一段全新的、波澜壮阔的航道。
砥柱中流,力挽狂澜。北上的号角,终于吹响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