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砥柱中流(1 / 2)

加入书签

王审知那句“或许就在这个秋天了”,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在福建高层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随即转化为更加高效、更具针对性的行动。整个福建,这台精心打造的战争机器,开始为可能到来的北伐进行最后的冲刺。

韩猛接到命令,毫不迟疑,立刻以“定远”、“平海”两艘巨舰为核心,辅以四艘最新式的“海隼”级巡航舰及若干辅助船只,组成北方特混舰队,满载弹药补给,升起风帆,犁开万顷碧波,义无反顾地向北驶去。他们的目标——登州外海,如同一颗钉子,将要楔入动荡的北中国沿海。

天工院的灯火彻夜不熄。鲁震几乎是住在了工坊里,督造着利用南洋石炭的新式高炉。当第一炉完全使用煤炭炼出的、质量远超从前的钢水奔涌而出时,整个工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更多的优质钢铁意味着更坚固的甲胄、更锋利的刀剑、以及……更凶猛的火炮。火炮工坊内,依据马六甲海战经验改进的、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新式舰炮和野战炮,开始加速生产。那冰冷的金属光泽,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雷霆之怒。

农田里,“金黍”吐穗,“地宝”藤蔓下块茎膨大,预示着又一个丰饶的秋日。各州县官仓日益充盈,通往北部山区关隘的道路上,运送粮秣军械的车队络绎不绝,但一切都在“加强边防,防范流寇”的名义下有序进行,并未引起过大骚动。

与此同时,由陈褚精心草拟的《讨梁檄文》与《告中原百姓书》,通过商人、流民、秘密信使等无数渠道,如同蒲公英的种子,飘过武夷山,洒向烽火连天的中原。

汴梁城内,朱友珪躲在深宫,面对兄弟朱友贞和杨师厚联军的步步紧逼,以及雪片般飞来的告急文书(其中不少是关于契丹南下的),焦头烂额,对南方飘来的“檄文”只能无能狂怒,却无力封锁。

而在契丹铁蹄蹂躏下的河北州县,那些在血火中挣扎的官吏、士绅、百姓,读到那份言辞恳切、誓要“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告中原百姓书》时,许多人不禁潸然泪下。绝望之中,终于看到了一线希望之光。一些有心人开始暗中串联,设法与南方取得联系。

这一日,王审知正在节度使府与陈褚、林谦商议军务,侍卫通报,水师北方特混舰队派回的快船信使抵达,有紧急军情禀报。

信使风尘仆仆,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甚至带着一丝激动:“王爷!韩将军命属下回报!我舰队已抵达登州外海锚地,一切顺利!”

“好!”王审知点头,“可有契丹海路动向?”

“回王爷,目前尚未发现契丹大规模船队。但韩将军派出的侦察小船在辽东半岛南端,发现有小股契丹骑兵押送掳掠的物资和人口,似乎试图利用沿岸小船进行转运。韩将军请示,是否予以打击?”

王审知与陈褚对视一眼,陈褚道:“王爷,此乃试探,亦为扬威。若能救下被掳百姓,善莫大焉。”

王审知略一沉吟,决断道:“准!告诉韩猛,可择机出击,以救人为先,歼灭契丹小队为辅。动作要快,打完即走,不可恋战,避免与契丹岸防主力纠缠。务必将被掳百姓安全接回!”

“得令!”信使大声应诺。

王审知又叫住他:“还有,登州当地官府和军民,对你们态度如何?”

信使脸上露出一丝奇异的笑容:“回王爷,起初登州守军十分警惕,紧闭城门,如临大敌。但韩将军命人将王爷的《告中原百姓书》射入城中,并表明我们乃为监视契丹、接应北地义民而来,并非要与朝廷(指汴梁)为敌。几天后,城中竟有士子缒城而下,前来联络,诉说契丹暴行,恳请王师早日北上!还有……还有附近海域的渔民,甚至偷偷给我们送来鲜鱼蔬菜!”

王审知闻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民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