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旌旗北指(1 / 2)

加入书签

王审知那声“北上抗虏”的号令,如同点燃了蓄势已久的烽火,瞬间燎遍了八闽大地。整个福建这台精密运转的机器,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轰鸣,所有的齿轮都围绕着“北伐”这一核心目标疯狂转动起来。

泉州港内,桅杆如林,风帆蔽日。除了镇守马六甲和巡逻南洋的舰队外,福建水师的主力几乎倾巢而出。巨大的“定远”、“靖海”、“平海”三舰如同海上移动的堡垒,周围簇拥着数十艘“海隼”级巡航舰、改装后的武装福船以及大量的运输舰。

水手们呼喝着号子,将最后一批粮草、弹药和陆战队员运送上船。韩猛站在“定远号”的舰桥上,面色冷峻,不断下达着指令,确保这支庞大的舰队能以最佳状态北上,与早已在登州外海待命的特混舰队汇合,掌控渤海至黄海的制海权,保障后勤并威胁契丹可能的侧翼。

陆路上,通往北部关隘的各条官道更是车马辚辚,尘土飞扬。张渠被任命为北伐前军大都督,率领以雷火营为骨干的五万精锐,作为第一梯队,已率先开拔,秘密向闽赣边境的杉关、分水关等地集结。这些将士们装备着天工院最新出产的燧发枪、新式野战炮,以及利用南洋“黑金”锻造出的精良铠甲,士气高昂,眼中燃烧着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火焰。

沿途州县早已接到命令,民夫组成的运输队将粮草军械源源不断送往前线,道路两旁的百姓则自发箪食壶浆,以敬畏和期盼的目光送别这支即将北上的王师。

天工院几乎被掏空了库存。鲁震红着眼睛,带着工匠们日夜赶工,新下线的武器铠甲来不及仔细装饰,便被打包运走。沈括则组织起一支由医官和学徒组成的庞大医疗队,携带了大量根据王审知提示改良的金疮药、消毒酒精和简易手术器械,随军行动。

甚至连那几株刚刚在暖房里长出几片真叶的“澄神豆”(咖啡)幼苗,也被小心地记录在案,交由专人看管,象征着无论战事如何,对知识与未来的探索不会停止。

节度使府内,灯火通明。王审知与陈褚、林谦等核心幕僚几乎不眠不休,处理着雪片般飞来的文书和军情。

“王爷,张渠将军前锋已抵达杉关,沿途未遇有效抵抗,汀州、建州等地传檄而定,守将皆表示愿听号令。”林谦汇报着最新进展。

“好。告诉张渠,稳扎稳打,首要任务是打通北上通道,确保后勤线安全。对于愿降者,以安抚为主,不可滥杀。”王审知头也不抬,在地图上标记着进军路线。

陈褚则负责与各方势力的文书往来。“王爷,吴越钱镠、荆南高季兴均已回书,虽未明确表示出兵相助,但承诺保持中立,并开放部分边境允许粮草转运。楚王马殷态度暧昧,还需观望。另外,据韩猛将军从登州传回消息,河北、山东等地已有数股义军打起我福建旗号,响应王爷檄文,袭扰契丹后勤线。”

“意料之中。”王审知放下笔,揉了揉眉心,“我们高举的是‘驱除胡虏’的大义旗帜,人心自然归附。告诉韩猛,对这些义军,可酌情给予少量武器和情报支持,但需甄别其背景,避免被投机者利用。我们的主力,必须用在刀刃上。”

他走到窗前,望着南方宁静的夜空,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大军一动,每日耗费钱粮巨万,更是将无数将士的性命悬于一线。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

陈褚宽慰道:“王爷不必过虑。我军准备充分,士气正盛,更兼大义在手。而契丹虽强,然孤军深入,残暴不仁,已失河北民心。只要我军行动迅速,战术得当,必能克敌制胜!”

就在这时,一名书记官急匆匆入内,呈上一封插着三根红色羽毛的十万火急军报。

“王爷!北线急报!契丹主力耶律阿保机亲率八万铁骑,围攻镇州!镇州节度使张文礼誓死抵抗,但情势万分危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