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2 / 4)

加入书签

看眼前。

咱们辛苦点,轮流挑水!

党员干部带头!”

于是,在周小小、李文和赵卫国的带领下,一支挑水队伍组成了一条长龙,每天往返于河流与盐碱地之间。

这场面感动了许多原本持怀疑态度的人,加入队伍的人越来越多。

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努力,他们终于保住了大部分鱼苗和耐盐作物。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场抗旱行动无意中成了他们技术的试金石——与传统农田相比,“绿脉”

系统的作物受旱情影响要小得多。

初夏时节,第一批罗非鱼成功收获。

虽然产量不高,但证明了盐碱水养殖的可行性。

更让人兴奋的是,盐水虾也试养成功,成为一种高价值产品。

与此同时,赵卫国的标准化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通过大量数据收集和分析,他确定了在不同盐碱程度土地上,猫耳洞的最佳深度和密度、生态埂的适宜高度和宽度,以及秸秆覆盖的最经济厚度。

“这些数据太宝贵了!”

赵卫国兴奋地向周小小和李文展示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盐碱程度的土地,提供精准的改良方案,大大提高了成功率,减少了不必要的劳动和资源浪费。”

周小小看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图表,虽然看不懂全部,但她明白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是说,我们的经验可以推广到更多不同类型的盐碱地了?”

“正是!”

赵卫国眼中闪着光,“而且我还现,不同植物组合对土壤改良效果不同。

比如碱蒿与海蓬子间作,比单一种植任何一种效果都好3o以上。”

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生产的飞跃。

那一年,公社的饲料产量比前一年增加了5o,羊群数量翻了一番。

草编产品通过县供销社销往外地,甚至有一批草帘被一家大型工厂订购用作包装材料。

然而,最大的突破来自一次偶然的现。

八月份,县里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公社带去了一些碱蓬嫩叶做的凉拌菜和汤品供品尝。

没想到,一位省城来的食品厂技术员尝后大为惊喜:“这种植物富含矿物质和特殊氨基酸,有没有考虑过深度开?”

周小小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邀请技术员到公社考察。

经过详细调研,技术员提出可以合作开盐碱地特色食品的想法。

“不仅仅是简单的野菜,可以做成干货、罐头,甚至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做成保健品。”

技术员兴奋地说。

经过多次商讨,公社与省城食品厂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工厂提供技术指导和质量标准,公社组织种植和初加工,工厂负责产品开和销售。

这一合作开创了公社与工业企业直接合作的先例,也为盐碱地产品的价值提升打开了新空间。

随着生产的扩大和多样化,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生产效率跟不上展需求。

“光靠人手,加工度太慢。”

李文在总结会上指出,“碱蓬和海蓬子的采收和初加工需要大量人力,现在壮劳力都去搞基建和水利了,人手不够。”

赵卫国提出解决方案:“可以用省里新拨的科研经费,购买一些小型机械设备。

我调研过,有一种多功能收割机适合我们这种小规模多样化的种植模式。”

经过论证,公社引进了两台小型收割机和一套干燥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设备不仅用于耐盐作物,也能用于传统作物的收割和加工,实现了资源共享。

秋收时节,公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羊群出栏量创新高,草编产品供不应求,盐碱地特色食品次实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