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1 / 4)
周小小和李文的脸庞被岁月和风霜刻上了更多的痕迹,但眼神依旧明亮锐利。
赵卫国已经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成了“土办法”
和“新技术”
结合的有力推动者。
他们和阿海、周成业依旧保持着通信,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这个跨越地域和领域的智囊团依旧在挥着作用。
省里专家考察结束后,周小小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这片曾经白茫茫的土地,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感慨。
金黄的碱蒿在秋风中摇曳,深绿的海蓬子丛生机勃勃,远处的羊群正悠闲地啃食着专门为它们种植的耐盐牧草。
“小小,看啥呢?”
李文扛着锄头走来,脸上带着笑意,“省里专家这一肯定,咱们的心血总算没白费。”
“我在想,虽然我们摸索出了一条路,但这只是开始。”
周小小转头看向她的老搭档,“专家说得对,治理盐碱地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更好地生活。
我们现在解决了温饱,接下来要怎么让乡亲们真正富裕起来?”
李文点点头:“是啊,去年虽然比大方田强,但粮食产量还是不高。
光靠饲料和畜牧业,收入增长有限。”
二人正说着,赵卫国兴冲冲地跑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好消息!
省里拨付的第一批科研经费和设备到了!
王处长还特意来信,说我们的报告引起了农业部专家的注意,可能明年会有国家级专家来考察!”
这个消息像春风一样迅传遍了公社。
社员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有了省里的经费支持,他们先购置了基本的土壤检测设备,建立了一个简易的实验室。
赵卫国负责培训两名知青学习使用这些设备,记录数据。
周小小则组织妇女学习草编技术,开更多草编产品。
那年冬天,公社格外忙碌。
白天,大家兴修水利,加固生态埂,挖掘更多的猫耳洞和水窖;晚上,则在生产队的活动室里学习新技术,交流经验。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现状。”
在一次技术交流会上,周小小提出新想法,“省里专家说,要展循环农业。
我在想,除了碱蒿、海蓬子做饲料,碱蓬做菜,我们还能开什么?”
老书记敲了敲烟袋:“咱们这的盐水池塘可以养鱼吗?我记得以前有人试过,但没成功。”
赵卫国翻看资料:“有一种叫罗非鱼的品种,耐盐性比较强,也许可以试试。
另外,还可以考虑养殖盐水虾。”
于是,第二年开春,公社划出五亩盐碱程度较重的地块,改造成盐水池塘,尝试养殖罗非鱼和盐水虾。
同时,他们扩大了耐盐作物的种植种类,从阿海寄来的种子中筛选出更适合本地生长的品种。
然而,新的尝试并非一帆风顺。
四月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春旱袭击了整个地区。
连续四十多天没有有效降雨,土地开始干裂。
刚刚建立的盐水池塘水位急剧下降,鱼苗面临死亡威胁。
“必须优先保证饮用水和基本农田灌溉。”
公社紧急会议上,有人提出放弃盐水池塘和部分耐盐作物。
周小小坚决反对:“这些鱼苗和特殊作物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不能轻易放弃。
我建议组织大家轮流值班,从十里外的河里挑水来补充池塘和灌溉关键地块。”
“那得多少人力啊!
现在正是春耕时节,劳力本来就不够。”
有人质疑。
老书记沉思良久,最后拍板:“小小说得对,不能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