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3 / 4)
批量生产并成功上市。
更令人欣喜的是,经过连续三年的改良,部分中度盐碱地块已经可以种植一些耐盐性较强的常规作物,如向日葵和甜菜。
“土壤盐分下降了4o,有机质含量提高了两倍。”
赵卫国拿着检测报告,难掩激动,“我们的系统是有效的,可持续的!”
成功带来了名声,附近公社纷纷派人来学习取经。
周小小她们毫不保留地分享经验,还组织了一个技术推广小组,定期到各地指导。
然而,最大的认可是在年底到来的——国家农业部的专家团终于来到公社进行实地考察。
专家团仔细考察了每一块试验田,查看了所有数据记录,与社员们深入交流。
最后,团长——一位资深的土壤学家——得出了结论:“你们创造了一个奇迹!
不仅找到了治理盐碱地的有效方法,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道路!”
部长当即表示,要将他们的经验作为典型,在全国类似地区推广。
同时还承诺给予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一定的资金扶持。
这一消息让整个公社沸腾了。
老书记激动得热泪盈眶:“咱们这盐碱窝,终于变成了金窝窝!”
成功的喜悦中,周小小却保持着清醒。
晚上,她找到李文和赵卫国,说出了自己的忧虑:“现在名声大了,期望高了,压力也更大了。
我担心大家会产生自满情绪,或者盲目扩大规模,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系统。”
赵卫国赞同道:“确实,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时间,不能拔苗助长。
我们需要一个长远规划。”
李文提议:“是不是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技术推广队,不仅对外推广,更重要的是内部监督和质量控制?”
三人越谈越深入,最终决定向公社建议成立一个“盐碱地生态改良中心”
,由周小小担任技术总监,李文负责生产管理,赵卫国负责科研和数据监测。
令他们惊喜的是,建议提出后,不仅得到了公社的全力支持,省里还特意拨款建设中心用房和购置更多设备。
中心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了一个五年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为带动”
的展思路。
与此同时,中心的成立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加入。
曾经离开家乡的青年看到展前景,纷纷返回公社参与建设。
新鲜血液的注入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
一位返乡村青年提出可以利用盐碱地景观展特色旅游:“咱们这儿的盐碱地景观独特,加上成功的治理经验,可以吸引人们来参观学习。”
另一位则建议建立一个小型加工厂,提高产品附加值:“光卖原材料利润低,我们应该自己进行深加工。”
这些新思路开拓了大家视野,经过反复论证,公社决定逐步实施这些建议。
时光飞逝,五年转瞬即逝。
如今的公社已经不再是那个贫穷落后的盐碱窝。
金秋时节,放眼望去,是一片片色彩丰富的土地:金黄的向日葵、深绿的海蓬子丛、紫红的碱蓬草,还有整齐的生态埂和纵横交错的排水沟。
池塘里鱼虾游弋,牧场中羊群肥壮,加工厂里机器轰鸣。
每年还有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前来学习考察,公社成了全国盐碱地治理的示范点。
周小小和李文已经成了真正的“土专家”
,被邀请到各地传授经验。
赵卫国则表了多篇论文,成为小有名气的盐碱地治理专家。
最让人欣慰的是,社员的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公社新建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