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2 / 4)
几十株活水芽幼苗在温室里茁壮成长,阿海正带着几个孩子给幼苗测量高度。
“这些是我们培育的改良品种,”
周小小骄傲地介绍,“能更快适应不同盐度环境,下个月就要移栽到黄河入海口的湿地里。”
林青雨看着墙上不断更新的生态图谱,从活水芽到鸟类,从浮游生物到鱼类,一张完整的生态网正在慢慢成形。
“张教授说你们的观测数据填补了黄河口生态研究的空白,”
她递给周小小一份文件,“这是国家湿地保护中心的合作邀请,他们想推广活水芽的培育技术。”
周小小翻开文件,指尖抚过“生态密钥”
四个字。
窗外,春风吹过木栈道旁的芦苇丛,几只白鹭从水面掠过。
她想起刚到望海礁的那个清晨,海风吹乱她的短,而现在,她的头已经能扎成一个小小的马尾,就像活水芽的根须,在这片土地上扎得越来越深。
夕阳西下时,周小小带着孩子们在新栽的活水芽旁挂起风铃。
贝壳碰撞的清脆声响里,她仿佛听到了黄河与大海的对话,听到了远古生态密码被重新解读的声音。
阿海突然指着远方:“小小姐你看!
那些种子飘向深海了!”
透明的种子乘着涨潮的浪花远去,周小小望着海平面泛起的微光,忽然注意到阿海手里的笔记本封面——那是用活水芽的茎叶纤维特制的防水封面,上面用贝壳粉画着螺旋状的根系图案。
&0t;阿海的画画进步好大,&0t;她笑着揉了揉男孩的头,&0t;下次标本室的植物图谱,就请你帮忙绘制吧。
&0t;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阿海的脸瞬间涨红,把笔记本抱在怀里连连点头。
旁边的二柱不服气地举起笛子:&0t;小小姐,我新学了曲子,叫《活水谣》,能在观测鸟类时吹吗?张教授说轻柔的声音不会惊扰它们。
&0t;周小小接过他递来的乐谱,只见纸页边缘画着小小的浪花图案,显然是用心装饰过的。
初夏的暴雨来得猝不及防。
监测站的警报器突然响起,周小小冲到海岸观测屏前,现南滩的潮间带出现了异常水流。
她立刻召集志愿者和孩子们:&0t;带上防水设备,我们去加固幼苗防护网!
&0t;郑大爷不知何时已带着渔民们候在门口,每个人手里都握着加固用的竹竿和绳索。
雨幕中,大家手拉手组成人墙护住育苗圃。
海水漫过脚踝时,周小小忽然现活水芽的幼苗在激流中竟呈现出奇特的韧性——茎干顺着水流弯曲,却始终保持根系不脱离土壤。
&0t;快记录!
&0t;她对举着摄像机的志愿者喊道,&0t;这是应激性研究的重要数据!
&0t;
暴雨过后,南滩的泥沙里冒出了更多活水芽幼苗。
孩子们趴在滩涂上数着新芽,阿海突然惊呼:&0t;小小姐!
它们的根系在泥沙里连成网了!
&0t;周小小俯身细看,果然现不同植株的根系在地下相互缠绕,形成一张细密的生态防护网,将松散的泥沙牢牢固定。
这个现让张教授专程从省城赶来。
他跪在滩涂里用探针小心拨开泥沙,激动地对随行的研究员说:&0t;这就是天然的水土保持系统!
活水芽不仅能适应咸淡水环境,还能通过根系网络改善海岸侵蚀。
&0t;他转头看向周小小,眼里闪着亮光,&0t;你们的长期监测太有价值了。
&0t;
监测站的实验室里很快多了个巨大的沙盘模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