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1 / 4)
秋雨过后,望海礁的空气里弥漫着咸湿的草木清香。
周小小蹲在新监测站后的试验田旁,看着孩子们围在刚搭建的生态观察箱前叽叽喳喳。
阿海举着放大镜,鼻尖几乎贴在玻璃上:“小小姐!
海水组的根须开始分叉了!”
周小小笑着走过去,在笔记本上画下根系的螺旋弧度。
这组对比实验已经进行了一个月,淡水与海水环境中的活水芽呈现出奇妙的差异——淡水组茎干翠绿挺拔,海水组则带着淡蓝的荧光,根系也更达。
她想起张教授上周寄来的论文初稿,标题用红笔圈着:《咸淡水过渡带的活化石:活水芽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小小姐,候鸟观测点的相机拍到白鹳了!”
二柱举着平板电脑跑过来,屏幕上几只白羽水鸟正掠过滩涂。
周小小眼睛一亮,这是今年入秋以来次观测到迁徙的白鹳,说明活水芽周围的生态正在吸引更多物种回归。
她立刻在墙上的生态图谱里贴上白鹳的贴纸,正好贴在活水芽图谱的右侧。
傍晚整理数据时,周小小现实验室的恒温培养箱出了故障。
她正对着说明书愁,郑大爷扛着工具箱推门进来:“丫头,我听阿海说你这儿机器坏了?”
老人戴上老花镜,手指在控制面板上敲敲打打,“上次修冻库的师傅教过我几招,试试这个。”
随着“嘀”
的一声轻响,培养箱的指示灯恢复了绿色。
周小小看着郑大爷满是老茧的手,突然想起刚来时他帮自己修灯塔门窗的样子。
三个月过去,这位沉默的老渔民已经能叫出每个实验仪器的名字,甚至会提醒孩子们记录潮汐时间。
夜里,周小小在灯下写监测日志,窗外传来贝壳风铃的轻响。
她翻开第一本笔记本,扉页上林青雨写的“活水传脉”
四个字已经有些褪色,但下面自己补的“生生不息”
却越清晰。
桌角的玻璃瓶里,那颗张教授送的活水芽种子悬浮在营养液中,出微弱的蓝光,像一颗不会熄灭的星星。
入冬前的最后一个晴天,监测站迎来了第一批大学生志愿者。
周小小带着他们沿着新修的木栈道考察,栈道旁每隔十米就立着一块观察牌,上面贴着活水芽不同生长阶段的照片。
“这里的潮间带是活水芽最活跃的区域,”
她指着退潮后裸露的礁石,“上个月我们在石缝里现了第三代幼苗,根系已经能固定两公斤重的石块。”
志愿者们蹲下来拍照时,周小小注意到阿海正拿着笔记本给一个戴眼镜的女生讲解:“你看这个螺旋纹,和河图玉璧上的一模一样,张教授说这是远古生态的密码。”
女生认真地记录着,时不时点头提问,阳光落在两个年轻的身影上,像一幅温暖的剪影。
第一场雪落下时,监测站的标本室已经陈列了三十多种海岸生物标本。
周小小给每个标本都系上标签,标注着现时间和与活水芽的共生关系。
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两个玻璃罩,里面分别是淡水和海水环境中成熟的活水芽植株,透明的种子在灯光下闪烁,仿佛把整个望海礁的阳光都收在了里面。
除夕夜,周小小原本打算独自在监测站守岁,却被郑大爷硬拉回了渔村。
渔妇们在祠堂摆了长桌,桌上的海鲜火锅冒着热气,孩子们举着自己做的活水芽灯笼跑来跑去。
郑大爷端起酒杯:“今年的收成比往年好三成,这都要谢谢咱们的生态小卫士!”
大家笑着鼓掌,周小小突然觉得眼眶热。
开春后,林青雨带着新一批游学队伍来访时,惊讶地现监测站旁多了一片育苗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