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1 / 4)

加入书签

故宫的银杏叶落了满地。

张雨桐踩着金黄的碎叶穿过回廊,手里攥着台北同行寄来的最新检测报告——那枚山楂核里的铜屑,果然与紫檀木匣钥匙同属一批抗战时期的军用电线铜料。

“周老师,您看这个。”

她推开修复室的门,见周小小正对着台老式收音机调试波段。

沙沙的杂音里,突然传出清晰的女声:“这里是台北故宫文物修复中心,现向大陆同仁征集1949年南迁文物的民间线索……”

周小小猛地关掉收音机,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窗台上的山楂盆栽是去年从纪念园移栽的,新结的果实红得亮,让她想起1983年在香港举办的文物交流展上,那位白老人塞给她的纸条——“明华女士的绣品残片,在台南民俗馆”

三个月后,张雨桐作为青年修复师代表赴台交流。

在台南民俗馆的库房里,她见到了那个被虫蛀了边角的蓝布包。

展开时,半幅绣着“山河同春”

的杭绸飘落出来,针脚里的朱砂与北京的编钟如出一辙。

更惊人的是,布包夹层里藏着张泛黄的船票,1949年4月,“海鸥号”

货轮的备用舱位,姓名栏写着“周明德代”

“这是当年准备接姐姐去台湾的船票。”

视频里,周小小摩挲着屏幕上的字迹,声音哽咽。

张雨桐突然注意到布包内侧的墨迹,在紫外线灯下显出“三妹托孤”

四个字——她想起周成业老人说过,周家三姐妹里,最小的妹妹当年留在了台湾。

交流展闭幕那天,张雨桐在台北故宫的文创区看到个熟悉的身影。

穿中山装的老人正对着“守护之路”

复刻展柜拍照,镜头里的紫檀木匣复制品旁,摆着他自己带来的半块玉佩。

“这是明华女士1946年送我的,”

老人转过身,玉佩在阳光下透出温润的光,“她说等两岸通了,就用它换半块姐姐的玉佩合起来。”

张雨桐突然想起周小小抽屉里那半块缺口的玉佩。

整理母亲遗物时现的,玉质、雕工都与眼前这块严丝合缝。

回程的飞机穿越云层时,张雨桐打开随身的笔记本。

最新一页画着三棵山楂树:大陆的枝丫向东南倾斜,台湾的枝丫朝西北伸展,中间那棵幼苗在海面上了芽。

她想起出前周成业说的话:“当年她们藏在文物里的牵挂,现在该长成树了。”

春节时,周小小收到个厚厚的包裹。

台北寄来的木盒里,除了那半块玉佩,还有本1950年的家庭相册。

最后一页贴着张剪报,报道里说台南有位姓周的老太太,三十年来坚持在电台朗读文物保护史料,落款处的钢笔字,与周明华的工作手册如出一辙。

窗外的山楂树已长到丈高,枝头的红灯笼在雪夜里晃出暖光。

周小小将两块玉佩拼在一起,龙凤呈祥的纹样终于完整。

收音机里,新年钟声敲响的刹那,张雨桐指着电视里的新闻——两岸文物专家次联合表声明,计划共同编撰《1949文物南迁全史》。

“您听,”

张雨桐把耳朵贴在刚修复好的编钟上,“它们好像在唱歌。”

周小小笑着点头。

远处的角楼在雪光里泛着青灰,像极了1948年母亲日记里写的“月照城楼,两岸同辉”

她忽然明白,那些藏在铜屑、朱砂、玉佩里的约定,从不是为了等待重逢的瞬间,而是要在漫长的时光里,让每个守护的人都知道:无论隔着多少山水,牵挂总会顺着年轮,长出跨越海峡的根。

19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