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1 / 4)
&0t;我们得找到那个匣子。
&0t;周小小望着窗外的山楂树,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0t;母亲日记里说,姨妈临终前托付给沈先生的那个匣子,一定藏着更多故事。
&0t;
张雨桐立刻点头:&0t;我去查沈教授的遗物登记!
当年他捐赠的物品清单应该还在档案馆。
&0t;她抱着日记和照片转身要走,却被周小小叫住。
&0t;等等。
&0t;周小小从抽屉深处取出一把铜钥匙,钥匙柄上刻着极小的&0t;明&0t;字,&0t;这是我整理父亲遗物时现的,一直不知道用处。
现在想来,或许和匣子有关。
&0t;
张雨桐接过钥匙,指尖触到那冰凉的金属,突然觉得肩上的分量重了许多。
她想起自己报考文博专业时,爷爷曾说&0t;文物会说话,就看你能不能听懂&0t;——此刻她好像真的听见了七十多年前的声音,在时光深处轻轻呼唤。
三天后,张雨桐在档案馆最底层的铁皮柜里找到了线索。
一份1952年的捐赠记录上,沈教授的名字旁标注着&0t;紫檀木匣一个,暂存未入库&0t;,备注栏里写着&0t;待周明德之女成年后启封&0t;。
&0t;找到了!
&0t;张雨桐抱着档案跑向修复室,撞见正拿着放大镜研究青铜器的周成业。
老人放下工具,镜片后的眼睛亮起来:&0t;你沈爷爷当年总说&039;时候到了自然会开&039;,原来等的是今天。
&0t;
三人来到库房深处的密室。
当周小小用那把铜钥匙插进紫檀木匣的锁孔时,听见一声轻响,像是时光裂开了一道缝。
匣子里铺着暗红色的绒布,整齐码放着三叠泛黄的电报,还有一本深蓝色封面的工作手册。
&0t;这是护送路线的加密电报!
&0t;周成业指着最上面的电文,&0t;&039;鹰已离巢,沿珠江入海口&039;——这说的是1948年从广州转运香港的那批文物!
&0t;
张雨桐翻开工作手册,里面是姨妈周明华的字迹,记录着每一件文物的特征和交接人。
在手册最后一页,夹着一张医院诊断书——1947年秋,周明华被确诊肺结核,但她在诊断书背面写着&0t;时日无多,更要争分夺秒&0t;。
&0t;原来她们姐妹俩,一个在明处护送,一个在暗处联络。
&0t;周小小抚摸着那些工整的字迹,突然想起母亲日记里写的&0t;月照两岸,各有光明&0t;,此刻终于懂了其中深意。
重阳节特展当天,张雨桐站在新开辟的&0t;守护之路&0t;展区,向参观者讲述这个刚刚揭开的故事。
玻璃柜里并排放着紫檀木匣、半本烧焦的日记和那本工作手册,射灯在绒布上投下温暖的光,仿佛将两代人的体温都留在了那里。
&0t;这位是周明华先生,&0t;张雨桐指向展柜里的照片,年轻女子的笑容在泛黄的相纸上依然明亮,&0t;她在24岁那年为保护文物牺牲,而她的姐姐周明德先生,直到临终都在守护这个秘密,只为让后人记得她们为何而战。
&0t;
人群里,周小小看着张雨桐的身影,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在故宫讲解的那天。
女孩讲解时的手势、望向文物的眼神,甚至说话时微微偏头的习惯,都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
而不远处,周成业正给一群孩子看那把铜钥匙,阳光透过窗棂落在老人的白上,泛起柔和的银光。
闭馆后,周小小和张雨桐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