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2 / 4)

加入书签

的春天来得格外早,故宫的山楂树抽出新绿时,张雨桐收到了台北寄来的挂号信。

信封里是半张泛黄的乐谱,笔迹与周明华工作手册里的音符残片完全吻合,背面用铅笔写着“1947年冬,明华教三妹唱《梅花三弄》”

“是周家三姨太的笔迹!”

周小小戴上老花镜,指尖抚过乐谱边缘的茶渍,“1948年她随文物去台湾前,总说要把明华教的调子记下来。”

修复室的阳光斜斜落在谱纸上,将两个相隔四十多年的音符照得透亮,像两颗终于相遇的星子。

这年秋天,两岸文物联合考察队在南京库房启动了次合作。

当张雨桐和台北的周念华女士共同掀开那口锈迹斑斑的铁箱时,两人同时愣住——箱底铺着的蓝布,竟与周明华绣品的杭绸是同批料子。

布上整齐码着十二册账册,每本扉页都盖着“明德堂”

的朱印,正是当年周明德在暗处整理的文物总目。

“母亲临终前说,账册要等‘两个雨桐’合璧时才能看。”

周念华擦去眼角的泪,她名字里的“念”

字,正是为了纪念从未谋面的二姐明华。

张雨桐突然想起自己名字的由来——爷爷说“雨打梧桐,终有晴天”

,原来这份跨越海峡的默契,早被上一代人写进了名字里。

考察队返程那天,周念华塞给张雨桐一个布包。

打开是袋山楂籽,“这是台南老宅院里的树结的,母亲说和北平的是同个品种。”

飞机穿越台湾海峡时,张雨桐望着舷窗外的云海,突然看见机翼下掠过一群灰喜鹊,翅尖沾着的红果碎屑,像极了那年周小小在故宫看见的景象。

1992年重阳节,《1949文物南迁全史》初稿完成。

布会上,周小小和周念华并肩站在展柜前,玻璃柜里并排放着三姐妹的遗物:周明德的账本、周明华的绣品、周念华母亲的乐谱。

当聚光灯亮起时,台下突然响起掌声——周成业老人坐着轮椅来了,怀里抱着那把铜钥匙,钥匙柄上的“明”

字在灯光下闪着光。

闭馆后,张雨桐在“守护之路”

展区的留言簿上,看到段稚嫩的笔迹:“我长大要当文物医生,让所有分开的东西回家。”

署名是“周思华”

,旁边画着棵枝繁叶茂的山楂树,树根在两岸土地里缠绕,树冠在云端连成一片。

她抬头望向窗外,今年的山楂果红得格外热闹。

周小小正和周念华在树下埋新的种子,两人手中的铁锹同时落下,在泥土里划出两道交叉的弧线,像个巨大的“合”

字。

晚风穿过枝叶,送来编钟般清越的声响,张雨桐忽然懂得,所谓传承从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在时光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粒种子,向着同一个方向生长。

月光爬上角楼时,张雨桐轻轻合上留言簿。

封面上的“守护之路”

四个字,被参观者的指尖磨得亮。

张雨桐合上留言簿的瞬间,指尖突然触到封底内侧的凸起。

借着月光细看,竟现夹层里藏着一张对折的宣纸——19年周念华来大陆交流时悄悄塞进去的。

展开泛黄的纸页,是幅用矿物颜料绘制的《两岸同春图》,角落题着“三妹明玉习自二姐笔法”

她的手机突然震动,台北同事来紧急邮件:台南民俗馆搬迁时,在旧库房现箱贴着“周氏绣庄”

封条的樟木箱。

x光扫描显示箱内除了织物,还有本用油纸包裹的日记。

次年清明,张雨桐站在台南老宅的枋木门槛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