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不容有失!(2 / 2)

加入书签

,更乞颁行天下官学、书院,以为士子讲习之正鹄,科举衡文之准绳。如此,则正学昌明,异端息止,士风归于淳厚,国运必得久长……”

最后,他明确提出核心请求:请求皇帝将编纂工作官方化,并赋予其“颁行天下官学、书院”的权威地位,使其成为士子学习和科举的“准官方教科书”。

奏疏写罢,墨迹未干。姜淮审阅再三,确认措辞既充分表达了紧迫性,又完全站在维护皇权和国家利益的立场上,无一字涉及个人恩怨或学派私利。

....

养心殿,御前

数日后,皇帝翻阅着这份奏疏,眉头微蹙。他并非不通文墨,自然看出其中深意。侍立一旁的司礼监太监小心翼翼地问道:“皇爷,姜大人此奏,似有借朝廷之力,行学派争斗之嫌……”

皇帝放下奏疏,沉吟片刻,缓缓道:“姜淮所言,并非全无道理。科举取士,依的是朱子之学。

若士子心思都被这些‘致良知’的虚论引了去,谁还肯埋头苦读经义?长此以往,朝廷取士之基何在?”

他看得更远的是,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来维系庞大的官僚体系和社会稳定。心学的某些倾向,确实可能带来不确定因素。

“况且,”皇帝话锋一转,“姜淮与顾青岩,皆是稳重之人,由他们来厘清学问,总比让那些狂悖之徒搅乱士林要好。

此书若成,颁行天下,使士子有所依归,于朝廷教化,亦是好事。”

皇帝最终在奏疏上批下朱红御笔:

“朕知道了。学风关乎国运,所奏甚合朕意。着该员等悉心编纂,务使义理明澈,以端士习。

书成之日,送部览定,候旨颁行。钦此。”

这道旨意,虽未立刻给予全书官方地位,但明确表达了皇帝的支持态度,并将“候旨颁行”作为最终目标,等于为《理学正源》的编纂披上了“奉旨修书”的光环。

...

消息传回清流书院

当姜淮接到皇帝的批复时,编纂班子群情振奋。顾青岩抚须长叹:“有了陛下这句‘甚合朕意’,我等便是手持尚方宝剑了!”

钱文奎激动道:“大人此疏,切中肯綮!自此,我辈编纂《理学正源》,便是奉旨匡正学风,名正言顺!”

姜淮神色平静,但眼中锐光更盛。他知道,最关键的一步已经达成。

有了皇帝的首肯,《理学正源》便不再是单纯的学术着作,而是承载着官方意志的思想利器。其未来颁行天下,挤压乃至清除心学影响的道路,已铺平了大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