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经世致用(1 / 2)
他环视众人,沉声道:“陛下既已明示,吾等更当精益求精,将此书打造成无可挑剔的理学典范,方能不负圣望,不负天下士林!”
争取官方背书之举,姜淮再次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手腕,将学术之争巧妙转化为维护帝国利益和统治秩序的行动,从而为其思想清算运动,赢得了最有力的支持。
……
编纂工作迅速启动。清流书院几乎投入了一半的学术力量,日夜奋战。
顾青岩虽年事已高,但对此事极为支持,亲自审定纲目,批阅关键章节。
姜淮虽不直接参与具体撰写,但牢牢掌控着方向。
他时常亲临编撰现场,听取汇报,对关键性的驳论章节提出尖锐意见:
“此处驳斥‘心外无物’,力度不够!需引朱子‘性即理’之论,阐明理在事先,万物皆有其理,非是心生物理!”
“针对‘致良知’之说,要强调‘格物致知’的工夫不可或缺,离却具体事物的穷究,所谓‘良知’便是空中楼阁!”
“尤其要批驳其质疑经典权威的倾向!要明确指出,圣人述作六经,垂范万世,乃是天理之载体,岂容妄加评议?”
在他的强力推动下,《理学正源》的编纂以惊人的速度进行。
书中不仅系统梳理了程朱理学的核心要义,更设立专章《辟异》,引经据典,言辞犀利,将心学的主要观点逐一剖析批驳,斥其为“空疏”、“蹈虚”、“惑乱人心”。
书成之日,姜淮亲自作序,序文中毫不讳言编纂目的:
“……近世有好为高论者,舍却格物工夫,空言本心良知,甚而以私意揣度圣贤。
轻议经典,其流之弊,必至蔑弃礼法,荡佚准绳……故特纂是编,溯理学之源流,明圣道之正统,以正人心,以息邪说……”
《理学正源》凭借姜淮的政治声望和顾青岩的学术威望,加之内容紧扣科举所需,迅速刊印,风行天下。
各地官学、书院纷纷采用为教材或重要参考书。科举考试中,依据《理学正源》观点作答的试卷,往往更受考官青睐。
此举无疑沉重打击了方兴未艾的心学思潮,使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进入主流学术和科举体系,有效地从思想根源上,
巩固了姜淮所推行的“经世致用”路线和以程朱理学为基石的帝国秩序。
钱文奎看着各地反馈的颂扬文书,感叹道:“大人此举,可谓釜底抽薪。自此,天下士子皆知学问之正途何在矣。”
姜淮立于书院高处,望着下方苦读的学子,目光深邃: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漕运、盐政、科举,皆是制度之变革。而思想,才是维系一切的根基。
唯有正本清源,方能确保我等开创之局面,不至被异端邪说所侵蚀,方能让我清流一脉,薪火相传。”
通过编纂《理学正源》,姜淮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和战略家的深远目光。他不仅要在制度上革新,更要在思想上立规。
确保其政治遗产能够在一个符合他理念的思想框架内,长久地延续下去。
这无疑是他政治生涯中,极具魄力和远见的一笔。
……
清流书院
《理学正源》历时三载,精雕细琢,终告完成。凭借姜淮的政治运作与顾青岩的学术威望,加之皇帝“甚合朕意”的背书,此书一经刊印,便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行天下。
礼部正式行文,将《理学正源》列为各府、州、县官学及各地书院“必备讲习之书”,虽未明言取代四书五经,但其作为“标准诠释”和“批驳异端指南”的地位已然确立。
科举阅卷中,凡依据《理学正源》观点阐发经义、驳斥心学的试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