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慎言三境 孔子罕言利命仁的智慧(4 / 8)
>的重要性,主张“敬命而不宿命”
,在敬畏天命的同时,积极挥主观能动性。
(一)“罕言命”
的本质:承认天命,更重人事
孔子并非完全不谈“命”
,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及“命”
,如“五十而知天命”
(《论语?为政》)、“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但他对“命”
的言说始终保持审慎,避免让人陷入宿命论。
“罕言命”
的本质,是承认天命的存在,但反对将一切归咎于天命,强调个人的努力与选择对人生的影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知命:认识规律,敬畏局限
孔子所说的“天命”
,并非神秘不可测的力量,而是指宇宙规律、社会展趋势与个人能力的局限性。
“知命”
,就是认识这些规律与局限,对不可改变的事物保持敬畏,不盲目抗争。
例如,孔子周游列国,希望推行“仁政”
,却始终未能如愿,他曾感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论语?子罕》),承认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这便是“知命”
的体现——他认识到,在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仁政”
的推行面临巨大阻力,这是当时的社会展趋势所限,非个人之力能完全改变。
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
,继续通过教育弟子、传播思想,为“仁政”
的实现播下种子。
2尽人事:积极进取,不怨天命
孔子强调“知命”
的同时,更注重“尽人事”
——在认识规律与局限的基础上,积极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不将失败归咎于天命,不放弃努力。
《论语?宪问》中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君子在困境中能坚守道德与理想,小人在困境中则会放纵自己。
孔子自己便是“尽人事”
的典范: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历经艰险,如在陈国被困“绝粮七日”
,在卫国遭遇迫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推行仁政”
的理想,而是积极向诸侯宣传自己的思想,培养了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士,为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后世“仁政”
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他的经历证明,“天命”
虽有局限,但个人的努力依然能产生深远影响。
(二)“罕言命”
的当代启示:敬畏规律,积极作为
在当代社会,一些人对“命运”
存在两种极端认知:或过度迷信“命运”
,将人生的成败归咎于“运气”
“星座”
“风水”
,放弃努力,如一些年轻人不努力学习与工作,却寄希望于“一夜暴富”
“锦鲤附体”
;或完全否定“命运”
,认为人可以无限突破规律与局限,盲目蛮干,如一些企业不顾生态环境与市场规律,过度扩张,最终导致破产。
孔子的“罕言命”
,为当代人提供了理性的态度——敬畏规律,积极作为,在“知命”
与“尽人事”
之间找到平衡。
1敬畏规律:不盲目蛮干,尊重客观事实
当代人应像孔子那样,认识并敬畏客观规律,不盲目蛮干。
例如,在生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