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慎言三境 孔子罕言利命仁的智慧(5 / 8)
保护方面,应尊重自然规律,不随意破坏森林、河流、湿地,如我国推行“长江十年禁渔”
,正是因为认识到长江流域的生态规律——过度捕捞会导致鱼类资源枯竭,影响生态平衡,因此通过禁渔让生态得以恢复;在经济展方面,应尊重市场规律,不盲目干预市场,如政府在调控经济时,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价值规律等制定政策,避免“一刀切”
的行政干预,确保经济健康展。
2积极作为:不怨天尤人,主动创造价值
当代人更应学习孔子“尽人事”
的精神,在敬畏规律的同时,积极作为,不怨天尤人。
例如,面对就业压力,年轻人不应抱怨“命运不公”
“竞争激烈”
,而应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实践活动、积累工作经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面对人生挫折,如失败、疾病、贫困,不应归咎于“命运不好”
,而应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如一些残疾人不抱怨身体的缺陷,而是通过学习技能、创业创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感动中国”
人物刘伟,失去双臂却用双脚弹奏钢琴,成为着名钢琴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尽人事”
的力量。
四、解析“罕言仁”
:深沉言仁,重行轻言的实践精神
孔子“罕言仁”
,并非不重视“仁”
,而是反对将“仁”
空谈化、廉价化——“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毕生追求的道德理想,但他认为“仁”
不是靠言说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实际行动践行。
“罕言仁”
的本质,是强调“行仁”
而非“言仁”
,将“仁”
转化为日常的言行举止,而非空洞的道德口号。
(一)“罕言仁”
的本质:仁为核心,重行轻言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
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涵盖了“孝”
“悌”
“信”
“义”
“礼”
等诸多道德规范,如“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但孔子很少轻易用“仁”
评价一个人,也很少长篇大论地谈论“仁”
,因为他认为“仁”
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达到,不是靠言说就能实现的。
1不轻许仁:严格的道德标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孔子对“仁”
的标准极为严格,很少将“仁”
许给他人。
《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子贡问孔子:“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
孔子回答:“忠矣。”
子贡又问:“仁矣乎?”
孔子回答:“未知,焉得仁?”
令尹子文三次担任令尹,不显露高兴的神色;三次被罢免,不显露怨恨的神色,还将自己的政务全部告知新令尹,孔子认为他做到了“忠”
,但还未达到“仁”
的境界。
又如,孔子评价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左衽矣。”
(《论语?宪问》)承认管仲对齐国称霸与华夏文化传承的贡献,但他并未称管仲为“仁者”
,因为管仲在个人品德上存在不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