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好古敏求:夫子的求知路(5 / 10)

加入书签

的践行

孔子少年时的求知,带着底层生活的坚韧。《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 “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年轻时因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做过管理仓库和牲畜的小吏。管理仓库时,他 “料量平”,计算粮食出入准确无误;管理牲畜时,他 “畜蕃息”,使牛羊繁殖兴旺。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培养了他严谨细致的态度,而他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利用一切机会学习知识。每当鲁国举行祭祀典礼,他总是想方设法参与,“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对礼器的摆放、乐舞的编排、祝词的内容都详细询问,即使遭到他人嘲笑也毫不在意。这种在卑微处境中依然保持求知渴望的精神,为他 “敏以求之” 的一生奠定了基础。

青年时的周游求学,拓宽了孔子的知识边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 “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年轻时到洛阳向老子请教礼学。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史,掌管王室典籍,对周礼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告诫孔子:“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种审时度势的处世智慧,丰富了孔子对 “礼” 的理解 —— 礼不仅是外在的仪式,更要顺应时势。离开洛阳前,老子送别孔子时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史记?孔子世家》)这些话语中的谦逊与内敛,对孔子后来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向老子问礼,孔子还向苌弘学乐。苌弘是周王室的大夫,精通音律,孔子向他学习 “韶乐” 和 “武乐”,后来在齐国听到《韶》乐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感叹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种对音乐的痴迷,正是年轻时打下的基础。他还 “学鼓琴师襄子”(《史记?孔子世家》),师襄子是鲁国着名的乐师,孔子向他学习弹琴,从熟悉曲调、掌握技法到领悟情感、体会人格,层层深入,这种 “学无常师” 的态度,使他能够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中年时的教学相长,深化了孔子对知识的理解。三十岁左右,孔子开始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的理念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弟子。教学过程中,弟子们的提问常常促使他深入思考,如子路问 “勇”,他答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子贡问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他答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论语?学而》);颜回问 “仁”,他答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这些针对性的回答,既是对弟子的教导,也是孔子对自己思想的梳理与深化。

《论语?先进》中记载的 “各言其志” 场景尤为典型。子路、冉有、公西华分别表达了治国、理财、司仪的志向,而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这种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与他平日强调的 “克己复礼” 形成互补,弟子的志向促使他反思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使他的知识与思想不断丰富。

晚年时的整理古籍,是孔子 “好古敏求” 的最终完成。鲁哀公十一年,六十八岁的孔子回到鲁国,此后不再周游列国,而是集中精力整理古代文献。他 “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对《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六部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使其成为儒家经典。其中,《春秋》的编纂尤为用心,“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