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附加值带来的便利(3 / 6)
怨气。
他们像两股悄无声息却又精准无比的穿堂风,完全绕开了地方和矿上精心构筑的“门户”,打了个彻头彻尾的措手不及,让他和整个市委市政府都陷入了极大的被动,这无异于在他脸上扇了一巴掌。
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让习惯了掌控局面的李建国感到非常不适。
但是,李建国能坐到这个位置,绝非莽撞之人。在上午看到报道,尤其是注意到“本报记者叶晨田晓霞”的署名时,他就留了心。叶晨这个名字,对他这个文学爱好者来说,实在太耳熟了。
陕省文坛近几年风头最劲的青年作家,作品屡获好评,读者众多。他甚至隐约听到过一些小道消息,说作协的“黑老”从主席位置退下来时,属意的接班人就是这位叶晨,只因他年纪实在太轻,资历尚浅,才未能如愿。
要知道,国内最年轻的作协主席铁凝,担任省级作协副主席时也已接近三十,成为正职主席时三十九岁,这已经是破格的记录了。叶晨才二十多岁,其潜力可见一斑。
为了确认此叶晨是否彼叶晨,李建国还特意通过关系向省作协内部打探了一下。反馈回来的消息证实了他的猜测:这位叶作家大学毕业后确实进入了省报新闻部,据说实习时还是“黑老”亲自关照的。
这层文化界的背景和潜在的人脉,让李建国不得不高看一眼。他脑海中甚至浮现出叶晨某本书的封面,那深沉厚重的风格,与眼前这个目光沉静,举止从容的年轻人隐隐重合。
而更让他心惊的是叶晨身边那个看起来清秀干练的女记者??田晓霞。他打听之下,得知她的父亲竟然是田福军!
黄原地区的一把手,兼省委副书记,是省里排名前三的重量级人物!这个身份,如同一声惊雷,足以让李建国将所有的不满和怨气牢牢压在心底,并且必须表现出十足的善意和尊重。
他眼角的余光瞥见田晓霞那双清澈而带着审视意味的眼睛,心里不禁又掂量了几分。
作为同城主管工业的领导,李建国深知人脉和背景的重要性。得罪一个背景深厚的省报记者,尤其是其背后还站着田福军这样的人物,绝对是极不明智的。与其结怨,不如趁机结交。
远处,煤矿提升井架的巨大轮子在蓝天背景下缓缓转动,发出有规律的轰鸣,仿佛在提醒着这里的一切都围绕着权力和资源的轴心运转。
“叶记者的大作,我可是拜读过不少啊!”
李建国笑容可掬,开始拉近关系,试图将这场路边寒暄营造得更像一次文人雅士的偶遇,只见他继续说道:
“没想到您不仅在文学上造诣深厚,新闻工作也做得如此出色,真是文武全才!”
李建国手势幅度不大,却带着一种试图掌控谈话节奏的惯性。他又转向田晓霞,语气更加和蔼,甚至带着一点长辈的关切:
“田记者也是年轻有为,笔锋犀利,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二位这次可真是给我们铜城‘送’来了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工作中的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