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余波(2 / 6)
舍身救徒英勇殉职》!稿件全文约一千二百字,请准备记录!”
“收到!叶记者请讲,我已经准备好!”电话的另一头,是总编室专门负责记录稿件的资深编辑老周,他面前放着稿纸和笔,身旁坐着打字员,面前是一台中文打字机。
接下来,便是整个传稿过程中最考验耐心和专注力的环节,逐字逐句的口述和笔录。叶辰以平稳而清晰的语速,开始朗读稿件:
“本报讯,记者叶晨、田晓霞从铜城报道......事故发生时,老矿工王世才为抢救违规操作的徒弟安锁子,奋力将其推开,自己却被倒塌的钢梁穿透身体,当场死亡......”
遇到关键信息时,叶晨需要刻意放慢语速,甚至重复解释:
“注意,遇难矿工的名字是王世才,三横王,世界的世,人才的才......对,王世才。被救者叫安锁子,安全的安,锁头的锁......”
电话那头,老周一边飞速记录,偶尔会大声话确认:
“叶晨!刚才那句“矿方试图隐瞒事故详情”后面的具体情节,信号不好,没听清,请重复一遍!”
狭小的电话间里有些闷热,叶晨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田晓霞在一旁,屏息凝神,听着师傅一字一句将那份凝聚了血与泪,真相与勇气的新闻报道,跨越数百公里的距离,传递到报社。
她能想象到省城那边,编辑老周奋笔疾书,值班主编可能已经站在旁边,等待着稿件的最后一个字落地。这是一种依靠人与人的直接协作,在电流杂音中抢出来的新闻时效。
复核与确认环节同样紧张,全文口述完毕后,老周会挑出几个核心段落与关键数据,与叶晨再次核对,以确保准确无误。
当电话那头传来“稿件接收完毕,核对无误!”的确认时,叶晨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感觉像是打了一场硬仗。
挂断电话结算了,不菲的长途电话费后,叶晨走出电话间,对着田晓霞露出一个疲惫却释然的笑容。轻声说道:
“稿子传回去了,咱们的任务也算是告一段落。”
田晓霞微笑着点头,这意味着,真相已经踏上了无法阻挡的传播之路。
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带着手中的这笔钱和满心的关切,去往那个失去了顶梁柱的家庭,送去一丝慰藉和实实在在的帮助。而这篇通过“古老”方式传递出去的报道,即将在省报的版面上,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省城,省报社大楼。当总编室负责记录稿件的编辑老周,将记录着叶晨口述内容的最后一张稿纸,从打字机上取下,仔细核对完最后一个标点时,他立刻意识到这篇稿件的分量。
他没有丝毫耽搁,拿起折叠,还带着打字机滚轴温度的稿纸快步走向了新闻部主任的办公室,老周的声音带着一丝急促和激动:
“主任,铜城急电!叶晨和田晓霞传回来的,大牙湾煤矿事故,有矿工为救人牺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