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余波(1 / 6)
铜城的天空依然蒙着一层工业区的灰霾,叶晨和田晓霞怀揣着从秦凤岗那里借来的巨款,心情却比这天气更加沉重而坚定。
他们心里很清楚,这笔钱是雪中送炭的温暖,但真正能撼动现状,为王世才师傅正名,从根本上推动问题解决的,还是那篇即将问世的报道。
回到招待所,叶晨立刻投入最后的稿件润色中。在八十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甚至连固定电话都尚未普及。
一个省报记者想要从外地发回加急稿件,无异于是一场与时间和通讯条件进行的艰苦赛跑,整个过程充满了这个时代特有的技术性和一丝不苟的仪式感。
最核心、最可靠的方式,便是通过昂贵且不方便的长途电话进行口述传稿。叶晨光将最终定稿的稿件仔细收好,对着徒弟田晓霞说道:
“小霞,我们必须赶紧去邮局,这篇稿子要用长途电话传回去。”
田晓霞立刻明白了,在省报实习了这么长时间,她对于这套流程并不陌生,只是缺乏实战经验而已。她迅速检查了采访包,确保记者证、介绍信等证件齐全。
师徒二人再次来到铜城市邮电局,相比清晨,此刻的邮电局更加繁忙。叶辰直接走向挂有“长途电话”标识的柜台,向工作人员出示了省报的记者证和介绍。
“同志您好,我们是省报记者,有紧急新闻稿件需要立刻传回报社总编室,需要挂一个加急长途电话。”叶晨的语气沉稳,透着不容置疑的紧迫感。
工作人员在看过了证件后,不敢怠慢,连忙说道:
“请稍等,需要登记,然后排队等待接通。加急电话会优先处理,但线路紧张,也需要时间。”
这就是八十年代长途通讯的现实:挂号与等待。叶晨和田晓霞在邮局长椅上坐下,耳边是其他等待者焦灼的踱步声和接线员透过小窗口传来的“喂,喂,我要接某某地.....”的呼喊声。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每一分钟都关乎着新闻的时效。叶晨看似闭目养神,实则是在心中再次默念稿件,确保口述时万无一失。田晓霞则紧张地观察着通话间的指示灯,双手不自觉的握紧。
等待了近一个小时后,终于轮到了他们。工作人员叫号,将他们引至一个用木板隔出来的,狭小而隔音效果欠佳的长途电话问。
叶晨拿起那个沉重的、听筒线螺旋缠绕的黑色电话,深吸了一口气。电话那头传来了省城方向接线员的声音,经过几次转接,终于听到了报社总编室那熟悉而急促的“喂?”
“总编室吗?我是叶晨!工号0771。”
叶晨首先核对身份,像这种传稿电话,声音必须大而清晰,以克服线路的杂音:
“现在开始传稿,标题是《铜城大牙湾煤矿发生支护钢梁倒塌事故,老矿工王世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