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实验田上的小研究员(3 / 5)
子上画下那些细细的、像蜘蛛网一样的“小骨架”
,旁边标注“纤维素微丝,能撑住凝胶格子”
。
等实验室把提取好的纤维素微丝寄过来,萧汀又主动承担了“称量”
的任务——他学着叶之澜的样子,用小药勺舀取微丝,一点点加到凝胶里,每次加完都记录在表格里:“添加3的纤维素微丝,凝胶硬度比之前高o8倍;添加5,硬度高12倍;添加8的话,凝胶太硬了,用刷子刷不开,可能不适合田间使用。”
终于,“凝胶-生物质复合涂层”
研成功了——在显微镜下能清楚看到,纤维素微丝像细小的支架一样,均匀分布在凝胶网格里,白天28c的高温下,凝胶也不会软化流失,用手摸起来还是有韧性的,而且与土壤的附着力还提升了3o,就算遇到小风,也不会从根系上掉下来。
到了田间涂抹环节,叶澜又有了新主意:“用滴管涂太慢了,田里这么多小麦,要涂到什么时候呀?”
她盯着自己手里的牙刷——早上刷牙时还在想实验的事,这会儿突然灵光一闪,“用牙刷蘸着涂,刷毛能把凝胶均匀地刷在根系上,还不会浪费,比滴管快多了!”
萧汀也跟着试了试,拿着牙刷蘸了点凝胶,轻轻刷在小麦根系上——果然比滴管方便,而且刷毛的缝隙能控制用量,不会涂得太厚或太薄。
叶之澜看着孩子们的“明”
,忍不住笑了:“咱们家的小研究员,不仅会提想法,还会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比爸爸妈妈还细心。”
合作社的老农路过,看到双孩拿着牙刷涂凝胶,也凑过来看热闹,试了试后连连称赞:“这法子好!
俺们农民都会用牙刷,一教就会,比用那些p1icated的仪器方便多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小麦收割的季节。
项目组的验收会就设在试验田边,金黄的麦浪在风里翻滚,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秆,空气里都飘着麦香。
萧凡拿着验收报告,站在临时搭建的台子上,声音里满是激动:“经过两个月的测试,使用‘凝胶-生物质复合涂层’的小麦田,亩产达到了58o公斤,比未使用的田块提升12,而且幼苗冻伤率控制在5以内,完全达到预期目标!
更重要的是,这种涂层使用方便,农民伯伯用普通的牙刷就能涂抹,成本也比传统的防寒措施低3o。”
台下的专家们都鼓起掌来,王教授——就是上次在研讨会上称赞双孩的那位老专家,走到萧凡和叶之澜身边,笑着拍了拍他们的肩膀:“之澜、萧凡,你们这个项目不仅技术过硬,还培养了两个小科研人才啊!”
他特意接过双孩递上来的“小试验区数据记录表”
,翻着里面稚嫩却认真的记录,“这组数据太关键了,帮我们验证了涂层在实际田间环境下的效果,比实验室里的模拟数据更有说服力。
要是没有这两个孩子的观察和实验,咱们可能还要走不少弯路。”
验收会结束后,双孩又忙着做一件事——他们跟着叶之澜去合作社给农民培训,现很多老农虽然愿意尝试新涂层,但看着厚厚的专业说明书,上面满是“纤维素微丝”
“抗冻蛋白附着率”
这样的术语,都皱着眉头说“看不懂”
。
叶澜回到住处后,就趴在桌子上开始画漫画版的操作手册:用太阳图标表示“白天涂涂层”
,旁边写着“上午9点前涂,避开中午高温”
;用雪花图标表示“晚上不用盖秸秆”
,旁边画个大大的对勾;还画了个卡通小牙刷,旁边标注“蘸取涂层刷根系,厚度o5,像刷牙齿一样轻轻刷”
。
萧汀则在旁边加了“用量公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