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实验田上的小研究员(2 / 5)

加入书签

布”

萧汀从叶之澜的实验箱里,小心翼翼地倒出四小瓶复合凝胶——为了不浪费,他还特意用滴管量了每瓶的容量,确保四组实验的凝胶用量完全一致;叶澜则跑去跟老农要了些碎秸秆,又跑回住处翻出叶之澜上次做凝胶包装实验剩下的透气无纺布,用剪刀剪成和格子差不多大的小块,边剪边念叨:“要剪整齐一点,不然盖的时候会漏缝,太阳就晒进去了。”

“涂凝胶要像给小树苗穿衣服,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

叶澜学着叶之澜平时在实验室里的样子,用小刷子蘸着凝胶,轻轻刷在小麦幼苗的根系上,每刷完一株,就用尺子量一下凝胶的厚度,确保都在o5毫米左右。

萧汀则在旁边的小桌子上记录,笔记本上的表格写得工工整整:“4月15日,1o:oo,凝胶厚度o5,土壤温度c,空气湿度45。”

接下来的三天,姐弟俩每天清晨六点就起床,比项目组的成员还早——叶澜负责观察凝胶的残留情况,用铅笔在本子上画“残留多少”

的示意图:完全覆盖根系就画个满圈,只剩一半就画个半圆,几乎没有就画个小点点;萧汀则背着小电子秤,蹲在每个格子前,小心翼翼地拔出一株幼苗,称取根系上的凝胶重量,计算流失量,还把手机用塑料袋包好,埋在土里5厘米深,设置成每小时记录一次土壤温度。

第三天傍晚,叶之澜和萧凡开完会回来,刚走到田边,就被双孩拉着往他们的“小试验区”

跑。

“爸爸妈妈你们快来看!”

叶澜指着标注“凝胶+秸秆+无纺布”

的格子,里面的小麦幼苗叶片翠绿,轻轻一碰还能感觉到韧劲,根系上的凝胶还牢牢裹着,像一层透明的保护膜,“这个格子的凝胶只少了o1克,其他格子都少了好多!

你看这个‘只涂凝胶’的,凝胶都快没了,苗叶子都黄了。”

萧汀则递上数据记录表,上面用红笔标着关键数据:“秸秆+无纺布组,凝胶流失量比只涂凝胶组少22,幼苗冻伤率只有3,比‘只盖秸秆’或‘只盖无纺布’的组都好!”

叶之澜蹲下身,仔细检查根系上的凝胶,又摸了摸覆盖在上面的秸秆和无纺布——秸秆挡住了阳光,无纺布则把秸秆和凝胶隔开,既避免了秸秆直接压在根系上影响呼吸,又能让空气流通。

她突然眼前一亮,拉着萧凡的胳膊:“如果我们能把秸秆里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混进凝胶里,是不是就不用额外盖秸秆了?”

她指着田里的秸秆,“秸秆里的纤维素微丝,韧性特别强,说不定能像‘骨架’一样撑住凝胶结构,让它在高温下也不容易软化,这样农民伯伯用起来也方便。”

萧凡立刻蹲下来,和叶之澜一起翻看双孩的实验记录:“这个思路可行!

纤维素微丝不仅能增强凝胶的稳定性,还能降解,不会污染土壤,符合绿色农业的要求。

我们明天就联系市区的实验室,把秸秆样本寄回去,提取纤维素微丝。”

双孩听到这话,眼睛都亮了——叶澜拉着叶之澜的手,晃了晃:“妈妈,我们能帮忙吗?我想看看纤维素微丝长什么样,是不是像小细线一样?”

萧汀也跟着点头,还从背包里掏出个新本子:“我可以帮你们记录提取过程的数据,就像在田里记录温度一样,保证记清楚。”

接下来的一周,叶之澜和萧凡忙着联系实验室、沟通提取方案,双孩成了他们的“小助手”

每天早上,萧汀都会提前把秸秆样本整理好,用标签纸写清楚“采样时间”

“采样地点”

,还在旁边画个小麦子图案;叶澜则跟着叶之澜学习用显微镜,每次叶之澜观察纤维素微丝,她就凑在旁边看,还在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