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实验田上的小研究员(4 / 5)

加入书签

/p>

,用简单的乘法计算:“1亩地有2ooo株小麦,1株用25毫升涂层,1亩地就需要5ooo毫升,也就是5桶(每桶1ooo毫升),这样农民伯伯一看就懂。”

他们还特意录了个3分钟的短视频,叶澜拿着牙刷,在镜头前演示怎么涂涂层:先把凝胶倒进小盘子里,牙刷蘸一下,从根系底部往上刷,确保每个地方都刷到,刷完后把幼苗轻轻插进土里;萧汀则在旁边解说,声音清脆又认真:“刷的时候要顺着根系的方向,别来回刷,不然凝胶会掉下来。

涂完后不用盖东西,凝胶自己就能抗高温、抗低温,特别方便。”

叶之澜看着孩子们的成果,心里满是欣慰——她帮孩子们把手册打印出来,装订成彩色的小本子,封面上还画了两个卡通小孩和一片麦田,分给当地的农民。

老农张大叔接过手册,翻着里面的漫画,笑着说:“这下俺们也能看懂了!

这两个娃娃真厉害,比俺们这些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还懂庄稼,还会想办法让俺们省事!”

他当场就拿着手册,跟着双孩的视频试了试,涂完后满意地说:“这凝胶刷着真方便,比盖秸秆省事儿多了,以后种小麦再也不怕冻了!”

试验田的项目圆满结束,叶之澜和萧凡又有了新目标——把“凝胶-生物质复合涂层”

推广到东北的大豆田。

东北的大豆在苗期也容易受低温影响,而且大豆根系比小麦粗,涂层可能需要调整配方。

回家的路上,双孩已经开始讨论新的实验计划了。

“大豆的根系比小麦粗,涂层是不是要调厚一点?会不会需要更多的纤维素微丝?”

萧汀拿着平板,查着大豆根系的资料,还在本子上画了大豆根和小麦根的对比图。

叶澜则在旁边补充:“我们可以在阳台实验室种大豆,先测试一下不同厚度的涂层效果,就像在内蒙古做小试验一样,这样去东北的时候就有数据了。”

夕阳透过车窗,照在一家四口的脸上。

叶之澜看着身边讨论得热火朝天的孩子们,又看了看身边的萧凡,轻声说:“你说,咱们是不是应该带孩子们一起写篇论文?他们从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到记录数据、参与优化,贡献可不小呢。”

萧凡笑着点头,伸手揉了揉萧汀的头:“当然应该,这是属于我们一家人的科研成果,论文作者里必须有他们的名字。”

回到家,阳台实验室又热闹起来——双孩忙着搭建大豆幼苗的微型模型:萧汀从网上买了东北的黑土样本,铺在透明的塑料盒子里,还在盒子侧面画了刻度,方便观察根系生长情况;叶澜则查了大豆的生长习性,在盒子旁边贴了张纸条,写着“白天温度2oc,晚上15c,每天浇水5毫升”

叶之澜和萧凡坐在旁边的小桌子上,整理着东北大豆田的调研数据,偶尔抬头看看孩子们——叶澜正小心翼翼地把大豆种子种进黑土里,萧汀则在旁边记录“播种时间”

“土壤湿度”

,两个人偶尔还会因为“浇多少水”

讨论两句,像极了平时在实验室里讨论问题的萧凡和叶之澜。

夜色渐浓,阳台的灯光亮了起来,照在满墙的实验笔记上——有萧凡和叶之澜的专业数据,也有双孩稚嫩的图画和记录,还有一家人一起参加研讨会、去试验田的照片。

叶澜突然抬头,对叶之澜说:“妈妈,等我们测试成功了,是不是可以去东北的大豆田看看?我想知道大豆长在黑土里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比阳台的模型长得高好多。”

叶之澜放下手里的资料,走过去摸了摸她的头,又看了看萧汀——他正盯着手机里大豆生长的视频,眼睛里满是期待。

“当然可以,”

叶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