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实验田上的小研究员(1 / 5)

加入书签

试验田上的“小研究员”

内蒙古河套平原的风,带着沙质土特有的干燥,卷过一望无际的小麦田。

萧凡蹲在田埂边,指尖捏起一株冻伤的小麦幼苗,根系上的魔芋凝胶只剩零星残迹,像被太阳晒化的糖霜。

“昼夜温差太大,沙质土导热快,白天温度飙到28c,凝胶直接软化流失了。”

他回头看向身后的叶之澜,项目组的成员正围着数据记录表低声讨论,眉头都拧着——这是“魔芋凝胶-抗冻蛋白复合体系”

从实验室走向田间的第一步,却卡在了最实际的环境问题上。

叶之澜接过幼苗,对着光仔细看:“凝胶本身的抗温性不够,在实验室模拟的恒定低温下能稳住,到了田间这种动态温差里,就撑不住了。”

她的话音刚落,就听见身后传来清脆的童声:“妈妈,为什么农民伯伯要给小麦盖草呀?”

转头一看,叶澜和萧汀正蹲在不远处的田埂上,盯着一位老农给幼苗铺碎秸秆。

叶澜手里还攥着个小本子,铅笔头在纸上飞快地画着;萧汀则举着手机,屏幕上是土壤温度监测app——那是他昨天晚上自学设置的,说是要“看看田里的温度和实验室有什么不一样”

老农见两个孩子好奇,便笑着解释:“这秸秆能挡太阳,还能保住土里的潮气,不然晌午头太阳一晒,苗根都要被烤干喽!”

“那秸秆能挡住太阳,是不是也能让凝胶不那么快变软?”

叶澜眼睛一亮,立刻把老农的话记在本子上,还画了个小小的秸秆图案。

萧汀则突然把手机凑到叶之澜面前,屏幕上的温度曲线像条急促跳动的小蛇:“妈妈你看!

田里的土上午1o点就到25c了,实验室里-5c的低温箱从来不变,差太多了!”

他又翻开自己的笔记本,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着“温度-凝胶硬度”

的对比图:一边是实验室里几乎平缓的直线,一边是田间从清晨5c陡升到正午28c的折线,“凝胶在田里变软,肯定是因为温度升得太快,之前的小格子又收缩了,还没等晚上降温,水就跑光了,抗冻蛋白自然就没效了。”

叶之澜蹲下身,摸了摸萧汀笔记本上的曲线:“汀汀观察得很仔细,温度变化确实是关键。

但秸秆直接盖在凝胶上,会不会像盖被子一样,让根系透不过气?”

她正想和萧凡讨论细节,项目组的电话又响了,合作社的负责人催着要解决方案——再过半个月就是小麦拔节期,要是冻伤问题解决不了,今年的收成就要受影响。

叶之澜只好拍拍双孩的肩膀:“爸爸妈妈要去和叔叔阿姨开会,你们先自己观察,注意别踩坏庄稼,有想法了就记在本子上。”

看着父母匆匆走向临时会议室的背影,叶澜拉了拉萧汀的袖子:“我们自己做个小试验吧,就像上次在阳台测凝胶析水那样,说不定能找到答案。”

萧汀点点头,从背包里掏出平板——出前,他特意下载了好几篇关于“北方农业防寒技术”

的儿童科普文,还有一段老农讲解秸秆覆盖技巧的短视频。

“你看,除了秸秆,还有用地膜的,但地膜不透气,会把根闷坏。”

他指着平板上的图片,突然想起什么,“妈妈实验室里不是有那种能透气的无纺布吗?上次爸爸用它包过凝胶样本,说能挡住灰尘还能透气,说不定能和秸秆一起用!”

姐弟俩说干就干。

他们在试验田边缘找了块2o平方米的空地,先用小铲子把土翻松,模仿合作社的麦田整理出四个一模一样的小格子,分别用木牌标注“只涂凝胶”

“凝胶+秸秆”

“凝胶+无纺布”

“凝胶+秸秆+无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